“历史必须要被牢记、历史必须要被尊重、历史必须要被传承”——2010年7月2日,北汽控股董事长徐和谊如是说。
抚昔追今,继往开来。2010年7月2日至4日,《汽车商业评论》杂志邀请包括冯克在内参与本刊“口述历史”的在京老一辈汽车人及其家属和子女相聚在河北天下第一城。
近4年来,中国汽车界的老一辈汽车人为《汽车商业评论》杂志的“口述历史”栏目的茁壮成长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这些老汽车人,他们打下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块基石,并从此为其魂牵梦萦。他们耄耋老矣,却老当益壮。他们创造汽车历史,并一直在推动汽车历史。
北汽控股董事长徐和谊特意赶来看望这群老汽车人,他在祝酒辞时即兴说出的上述感言引起大家强烈共鸣。
原二汽厂长,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在参加本次中国汽车人“口述历史”联谊活动时题写了“回顾历史,读懂历史,温故而知新”的鞭策鼓励之语。
在不过三两日的短暂时光里,我们与这群老汽车人为伴。在3日上午的论坛上,他们见仁见智,或激励,或告诫,或追忆,为《汽车商业评论》口述历史出谋划策。
而在参观浏览时,他们体现出的强烈集体感和时间观让年轻的我辈汗颜。正如参加会议的北汽代表毛海所说的那样,老一辈汽车人的精神、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事迹是新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汽车商业评论》组织的此次中国汽车人“口述历史”联谊会得到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和北汽集团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以下是论坛发言摘要。
滕伯乐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我的感觉是,我们花了8年的时间,好几千人,编辑了《中国汽车工业史》,这本书是以事带人,在人物方面,情节方面写的比较少,《汽车商业评论》的“口述历史”则是以人带事,是生动的历史再现,可以说是我们《中国汽车工业史》的姊妹篇。这是其一。
其二,对于如赵明新、刘守华、方劼等许多离世的老同志,我们还需要通过他们的家人和同事来挖掘补充一些故事,把他们的故事留下。
其三,还有很多汽车公司的口述历史没有做。我们要多给他们支持和配合,要把老一代的中国汽车人,新一代的中国汽车人,都采访到。《汽车商业评论》会一直采访下去。
《汽车商业评论》的这些人是相当可爱的,会把“口述历史”这件事情做得更完善,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来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
胡信民
原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副总经理、副董事长
一方面,这些“口述历史”资料作为档案非常珍贵;但另一方面,我也在担心,在可读性方面,后人是不是很感兴趣?因为根据我的体会,他们对历史文章不感兴趣,除非是查找资料需要。
如何把很有价值的档案做得更有可读性?两者怎么尽量结合?做到最后,如果把整个“口述历史”汇编起来,顺序怎么排列?这是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
贾可
《汽车商业评论》杂志执行总编
我们希望“口述历史”做到一定阶段,比如做完第一代汽车人的记录后,再做一项更有挑战的工程。如可以写完整的一汽历史,那么我们就打算把所有老同志讲述的关于一汽历史部分抽取出来,打乱顺序后按照商业故事的手法重新进行写作。
当然,这个工程量非常大。我有时候想,是不是等我们退休时才能做这件事?我们现在一是没精力,二是搜集的材料还不全。所以,“口述历史”就不是一个栏目,也不只是一个项目,更是一个工程,是更具价值、更具挑战的工程。为了我们实现这样一个梦想,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张兴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我这个人,前几年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什么问题呢?脑溢血!没想到能恢复到今天这个样子,这已经相当幸运了。但恢复后,说话很受影响,不能像以前那样表达得很清楚,所以整个人跟原来就完全变了。我现在是越早的历史,反倒记得越清楚,最近的事情反而记不住了,很怪。我写过700多篇文章,都存在电脑上,看怎么能更好地派上用场。
赵光
张兴业夫人
我去年跟他(张兴业)说,你把文章调出来,我负责整理编辑。那些文章很有现实意义,几个汽车大厂的合资引进都是他负责,他熟悉情况。另外他还在国外汽车协会里做顾问,大家资料互通,他把杂志寄给美国,美国协会也寄资料给他。
兴业外语很好,每天看五六份报纸,资料都存在他的电脑里,结果有一次他带着笔记本到云南演讲,讲完后文件包连同电脑一起被小偷拿走了,几十年存的资料全没了。这些资料全是新的,都是国外最新技术,对后人很有参考价值。
王春玲
北汽创始人冯克夫人
我在想,北汽除了干部外,工人师傅们更努力,能否去记录那些真正做事的工人师傅们?把北汽人的精神、面貌和干劲都反映出来?把汽车历史讲得更全面更丰富?比如,邹荣路是全国劳动模范,他在电镀上做过很多研究,当时做轮毂的精密程度比头发丝还要细很多倍,他就是凭借一双手,凭借自己的感觉测出来的。
当然,这种事不仅北汽有,其他汽车企业也有,其他行业也有。这是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
方锡清
原一汽党委副书记
方堃女儿
《汽车商业评论》找过我几次,让我讲讲父亲的故事。但作为子女,当时父母一谈工作,就把我们赶出去,所以他们究竟怎么做的,我们也不太清楚。
父亲去世后,我还在汽车行业里做些事情,很能感受到企业对他的感情以及人们对他的怀念。相对来说,我更清楚父亲后来经历的一些事情。我还记得,2006年李书福找到我,说想纪念父亲。当时我妈还不太同意,说不要弄那些事情。
我想,总归要纪念,与其让人家纪念,不如配合他们把事情做好,这是吉利汽车对老一代汽车人的感激之情。结果等我把材料和照片都准备好,如期开会时,我自己却住院了。这是一个遗憾。
郭栖栗
一汽第一任厂长郭力女儿
作为同行,我觉得口述历史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张扬了媒体理想。现在是价值理想和道德被淡化的年代,他们还坚持这样做,就太可贵了。肯张扬自己理想的刊物,它做的事情绝对是有价值的;二是贾可写的这句话:回忆历史是为了引起现实的思索。以史为鉴,这也是价值所在。
但是我想说,以史为鉴的前提条件就是历史尽量客观、全面、真实。无论是回忆历史的人还是记录历史的人,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人和事都是时代的产物,后来我觉得很多现实东西让我困惑,今人的价值观,用今人的心去度30年前人的腹,他就不可能理解。
很多人把那个年代称为狂热的年代,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那个年代是信仰的产物,怎么是狂热呢?因此,很多东西如果离开时代,其本质就会完全扭曲。我现在闲下来,也开始思考这些问题。
左红妹
东风汽车原驻京办主任,前二汽团委副书记
我觉得抢救历史这项工作非常重要。2002年的时候,我协助张茅同志花了9年时间写了《饶斌传记》。我陪同她到二汽核稿。当时在二汽的时候,心里想张茅同志年纪这么大了还在做这个事情,所以我很认可贾可他们做的这件事情。
中国汽车人的口述历史,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能够激发我们的热情,我们想的应该是让后面的人怎么样知道,怎样工作得更好,所以口述历史非常重要。葛帮宁做这个事情非常认真,还要进一步勤奋,把这个事情做好。
苗若兰
原商务部部长吕福源夫人
原来我就有个想法,历史还是有历史的现实意义,但可能还没到那个阶段。先从老汽车人做起,老技术工人也可以做,如大红旗的设计者、发动机的设计者、参与总布置的人等。另外,可以再多发掘一些团队的人做口述历史。我记得,那时候上一个项目就成立一个突击队,然后来一个大会战,而且不管任务多艰巨,时间多紧,突击队都能完成任务。
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个项目的角度来记录,如回忆红旗项目、回忆某个工程、回忆二汽组建等,这样参与回忆的人更多。对现在年轻人来说,那个年代的那种精神非常珍贵。我们不仅要做一个汽车大国,还要做一个汽车强国,这股精神力量不可忽视,这也是口述历史的目的之一。
田振平
原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第二任主任
刘守华夫人
汽车行业确实不容易。刘守华干了20多年,1953年本来要调他到国务院当秘书长,他说不去,非要去搞汽车。在一汽一直干到1959年底才回来。1964年搞托拉斯时他又去了,我也跟着他。
那段时间很困难,看到汽车出来心里特别高兴,尤其是第一辆汽车出来后,毛主席来看车,讲了那句家喻户晓的话,“终于坐上我们自己的汽车了”。那时候的人跟现在没法比,当时什么也不想,一心干事,把事干好。
张东升
北汽集团工会主席
我今年60了,在北汽干了快40年了。今天见到冯老,见到这么多老领导,看到他们把这么多宝贵的经验通过口述历史保留下来了,特别感动、特别亲切。
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这个阶段走过来了。这是老一辈汽车人奠的基;从小到大,这一个过程,我参与了。我那时干的时候,全国汽车产量10万辆都不到。去年,我们国家汽车产销量全世界第一了。但是,我们现在还有个共同的任务,就是如何把中国汽车由弱变强。
北京汽车经过这些年的努力,1958年就把轿车试制出来了,一晃50多年过去了,但还不是强势的汽车集团,由弱变强还需要努力。北汽轿车进得太晚,现在自主品牌一个都没有,所以徐(和谊)董事长决定,即使再难,也要花大力气把乘用车自主品牌干出来,从低位的家庭轿车到中高档公务车都要做。
这次是真下决心了。
高蕊仙
一汽第一任厂长郭力女儿
在座的子女中,我最大。我今年73岁,1959年我从长春工专毕业后进了汽车厂,1964年调到北京总厂,所以老一辈子的事我赶上了个小尾巴。那时候人们的那种理想,那种思想境界,你说是说不出来的,就得靠老人们的体会,靠我们把它记录下来,再给后人一个传承,一个启示,这对中国汽车业也是一个传承。
很多东西如果不总结,后人就无法理解。我今天很受启发,希望抓紧时间记录前一代汽车人的故事,再总结起来,作为历史资料,更好地激励我们后人。
毛海
北京汽车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我正在梳理整理北汽从1958年一直发展到今天的这段历史。现在,听到前辈的教诲,对于“口述历史”有更深的感触。
第一点,我们要学习汽车前辈的精神。我们一定要通过口述历史,找到它的宝贵之处,找到它真正的价值所在。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国,中华民族要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它是需要实业,特别是汽车业的振兴才能实现。
第二个,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思想。我们也正在制订北汽的十二五规划,如何把中国汽车变成世界汽车产业的主导力量,如何变成国家战略来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习老一辈汽车人的工作方法。
第三个,我们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上留下来的这些宝贵的史料,感人的事迹,把它变成我们历史的一部分,变成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一部分,把它珍藏起来。
于淑珍
滕伯乐夫人
1969年我跟着滕伯乐到了二汽。之前我神经衰弱,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结果到了二汽后,睡得那个香啊。当时到十堰的公路打眼放炮,我还能去点炮。我们几个女同志一起打三八炮,一机部办公厅的同志打眼,然后放雷管。点炮时用烟卷点,当然我也害怕。这对我们是很好的锻炼。
还有清理石头。41厂山上的水塔是我们从山底下挑石头、挑水泥、挑砖垒起来的。这里我就要讲到腾伯乐、刘任伟和严吨松三人,他们如果挑砖从对面走过来,所有人都要给他们让路,因为这三个人好像一碰就要倒,谁都不敢碰。我们咬着牙干,你挑四块砖,我也挑四块,人家挑六块,他也要挑六块。
但在那种情况下,我们都还真的挺高兴。
郝维真
原一机部汽车总局副局长陈子良夫人
隔行如隔山,我没什么可说的,主要就是要感谢。再过几小时,就是我老伴(陈子良)一周年忌日。我本来不想说,也不想来,但他去世时,小滕(滕伯乐)和小傅(傅京生)第一时间赶到安排后事,所有老同志,包括《汽车商业评论》也派人去了,非常让人感动。
小葛去我家采访过两次,我老伴生前非常低调,从来不写回忆文章。《汽车商业评论》等于是给他的人生做了一个总结。另外,北京老干部也做过一篇文章。这说明他这50多年在汽车行业里没有白干,大家都还想着他,记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