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记忆第16期:蒙冤的BJ212之父张世恩-搜狐汽车

 

作为无家可归的流亡学生,张世恩曾创造过在抗争中独自穿越原始森林,历一个多月长途跋涉到达缅甸中国远征军营地的传奇;他更传奇的故事是在任北汽副厂长和首任总工程师时书写。他是北汽技术工作奠基人,也是北京汽车工业创建者之一。在“井冈山”百辆大战,“东方红轿车”攻关会战、210、212吉普车攻关定型等几次为北汽发展奠定基础的战役中,他都是亲临现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这里即将为你还原的,是一段被历史刻意掩藏却刻骨铭心的往事,一个残缺不全至今仍未结束的故事。[详细]

张世恩旧照

蒙冤的BJ212之父张世恩


他作为无家可归的东北流亡学生,曾经创造过在抗争中独自穿越原始森林,历一个多月长途跋涉到达缅甸中国远征军营地的传奇;他更传奇的故事则是在任北汽副厂长和首任总工程师时书写。他是北汽技术工作的奠基人,也是北京汽车工业的创建者之一。
  我国第一辆手扶拖拉机,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化油器,第一辆全自动无级变速的高级轿车,都是从北汽诞生。清华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出身的他是一位勇敢的技术开拓者和带头人。在“井冈山”百辆大战,“东方红轿车”攻关会战、210、212吉普车攻关定型等几次为北汽发展奠定基础的战役中,他都是亲临现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他作风严谨,为人谦和,但是他的人生却有着深深不幸。1955年4岁的女儿在他加班加点无暇照顾中突发高烧离世,1968年他自己也被迫害致死。
  这里即将为你还原的,是一段被历史刻意掩藏却让人刻骨铭心的往事,是一个残缺不全至今仍没有结束的故事。
  这个故事涉及的主角,既包括文革期间被隔离审查80天后却突然离奇死亡的父亲张世恩;也包括从1968年至1985年27年间始终未曾放弃申诉,力求还父亲清白的母亲伍骏;还包括搜集父亲相关资料,支持母亲不断上诉,最终同意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女儿张亦燕。
  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我们真诚地祝愿这位年届九旬的张世恩夫人伍骏和她的家人幸福健康。 [详细]

上一张
下一张
30
01

大兵团作战

父亲组织技术人员仔细研究苏联提供的产品图纸和技术要求,发挥技术人员、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1956年新厂建成并向一汽、一拖提供附配件。
    经过了这一阶段的拼搏,附件厂的技术水平达到了新的境界:掌握了当时国内领先水平的压铸工艺及压铸模具设计制造;调温器波纹管制造;前大灯反光镜真空镀铝等技术,走上自行设计制造汽车附配件之路。其中,自行开发的231型化油器和调温器等产品性能,甚至优于当时苏联同类产品。[更多]

1963年北汽生产的北京牌BJ210军用越野车
张世恩旧照
中国汽车梦

1948年5月,父亲经人介绍到上海公路局第一运输处,做了近半年汽车修理丛书中英文编译工作,后被派往南京汽车修理厂任副厂长。解放前夕,父亲找到地下党组织,冒着风险组织进步工人护厂,受到军代表称赞,被提升为代理厂长。旧中国没有自己的汽车,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父亲,其内心始终涌动着一种激情,怀揣一个“中国汽车梦”:希望有一天能亲手制造生产出中国自己的汽车。[更多]


从游击队到大兵团

1950年1月中国刚解放,北京急需大批建设人才,应北京汽车修配厂厂长程华明的邀请,父亲到那里主持机踏车试制工作。他一生最大的愿望——“亲手制造生产自己的汽车”,由此拉开序幕。

经过3个月的日夜奋战,北京汽车修配厂成功试制出井冈山牌机踏车。不到一年时间形成小批量生产,先后生产3000辆,支援抗美援朝前线急需。该厂也因此受到中央军委总司令朱德同志和聂荣臻元帅的赞誉。试车成功后,朱总司令亲自到场参加庆功汇报会,并奖给父亲一台收音机,这在当时是最高奖品。[更多]


“小不点”之死

父母精神上很振奋,事业上也很有起色。但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却让父母付出沉重代价。1956年3月2日,我刚过4岁的姐姐张小燕(昵称“小不点”)已患病几天,夜里发高烧呻吟不止,但母亲为让父亲休息好则未加理会。清晨,姐姐哭着要妈妈别离开,母亲没有预料到事情的严重性——当天父母还必须到新厂区开会,于是就委托爷爷和保姆带她看病。

谁知这一去竟成永诀。当父母回到家,姐姐已永远离开,从此阴阳两隔(姐姐因发高烧惊厥,未及时救治,不幸夭折)。父母非常伤心,这种悲痛心情一直延续到文革十年动乱,人人自顾不暇才被冲淡。[更多]


诀别

在许多感受中,最深刻的却是一个十分痛苦的感受,一个令人心酸的感受。那是在十年动乱、高潮迭起的一个早上,我正在北厂干道上扫街。我以固有的泰然又惶然的心情,迎来一辆满载喧嚣人声的解放牌卡车。临近一看,却大吃一惊:戴高帽,挂大牌站在卡车上面的竟是张世恩同志!我和他正好目光相遇,那是怎样的一道目光啊?是委屈,绝望?是责备,亲切?是不甘受辱,凛然如霜?是无从理解,心中泣血……当时万没想到,这一目光竟是最后的诀别。 [更多]

张世恩与同事合影

张世恩与朱老总
组织者和指挥者

1960年代初,北汽受命研制国产轻型越野车,这时父亲是北汽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接到任务后他立刻投入研制中。从1961年到1964年,先后试制成功BJ210C和BJ212两种轻型越野车,受到中央军委领导肯定,填补我国这类车空白。BJ210C(两门)1963年通过国家鉴定,获国家科技一等奖,后转给天津汽车厂生产。但军队需要四门越野指挥车。为尽快投产BJ212,上级决定把位于北京市双井地区的北京轴承厂划归北汽。[更多]


北汽技术奠基人

作为技术工作领导者和组织者,父亲把全部智慧贡献给北汽。他作风严谨,分析细致,对技术要求严格,从总布置到一张图纸,一点一线,必要时都亲自过问;从建立公差计量制度到全面技术管理,他不断精益求精。父亲重视学术研究。为开阔工程技术人员视野,1960年代他就为组织汽车工程师学会奔波,在北京举办多次学术讲座。

一些重要技术工作父亲或亲自参加或现场指导。如汽车附件试制、转子发动机、气垫船、电动乘用车、南厂扩建工程等,这样便于掌握一手资料,解决问题。试制汽油泵时,由于设计有误,汽油泵工作室与变速杆发生干涉,需要修改,父亲伏案绘图修改,最终确定下来。[更多]


靠边站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如洪水猛兽般蔓延开来。北汽的文革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父母同时靠边站:受审查;挨批斗;游街。母亲当时是北汽财务科长,被打成漏网右派。造反派让她每天戴着右派分子的牌子上班。母亲怕惹麻烦,只好早出晚归,从双井南厂走回小庄家中,来回两小时。
  与我们朝夕相处多年,并已落户我家的大妈(保姆)也被迫迁出户口。我永远记得那一天,我和10岁的弟弟送大妈到永定门长途汽车站坐车回老家,即将离别的瞬间,我看见弟弟与大妈四目相对,泪如泉涌。从那以后,日常家务活就落在我身上,当天蒸馒头时,我因放碱过多蒸成了红色。 [更多]


深夜抄家

大概是1966年9月初的一天晚上,北汽造反派——红卫兵们先是把楼门堵住,接着轮番查抄所谓“黑帮”的家。9点钟抄到我家,家里东西全被抖搂出来,屋里顿时变成垃圾堆,母亲的高跟凉鞋跟也被剁掉,家中珍贵相片几乎全部损毁。
    红卫兵们没抄到父母的所谓罪证,只好把奶奶每天必读的《大圣经》和耶稣像当作敌特材料拿走。抄家后不久,奶奶搬到豫王坟外交部宿舍四叔家去住。因为房子已被没收只剩两间,六口人勉强住下。[更多]

张世恩家属保留的日历
1958年北京的第一辆汽车在天安门广场
从楼房到平房

1968年1月,我们这帮本应1966年毕业的小学生跨进中学大门。大概是5月的第二周,造反派勒令我们立即搬到大院平房住。8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我正准备上床睡觉,父亲特地坐到我床前跟我谈话。他说:“小胖,现在许多人已被隔离审查,不让回家,爸爸可能哪天也回不来了。你要有思想准备,要尽快长大。”9月1日,奶奶因挂念父亲,特地从四叔家赶来,等到很晚才见到父亲。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更多]


离奇身亡

周六(1966年11月22日)中午,我放学回家,只见家门口围着一群人,屋里坐着两个陌生男子。母亲一把鼻涕一把泪,哭成了泪人儿。从小到大,我从没见母亲这样失态,心想是不是父亲的问题又严重了?要把我们轰回老家?来人告诉我:“你爸爸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于11月20日清晨畏罪自杀。你要和他划清界限。”我们还被告知,此事不准和别人说。

我万万没想到,父亲就这样离开了我们。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回忆和父亲相处的日子。他那么积极向上,怎么成了我们的敌人?我从没听他说过任何反动言论,即使挨批斗,也从未当我们面发过一次牢骚…… [更多]


母亲的回忆

1984年8月母亲在一份资料里详细叙述了当时情景:在东郊火葬场接收室,我详细查看了张世恩的遗体,这是他去世后的第五天,身体已僵硬,无法更换衣服。张文检查了张世恩的头顶各部、腿脚、胸背,没看到任何摔伤迹象,而在右胸及同方向后背则有大片血斑,我们认为他死于内伤。

坦白讲,对于他的死,我没有思想准备。他去世前一个多礼拜,可能是11月上旬,中午我回家吃饭时,孩子还告诉我,上午有个女同志到家里来找我,说要张世恩的冬衣、棉袄、棉裤和棉鞋,还说张世恩的问题已基本搞清,现决定让他去劳动,不久就可回家。我很宽慰地等待他。 [更多]


交代材料

有同志写大字报说我是国民党校官,在国民党的军工厂工作过,还说我参加过国民党等,这都不是事实。我是1938年在国民党陆军交辎学校技术学员队学习了半年多,同去的还有章文晋、苏哲文、李汇川、丁振崎、马彦生等。
    我在红十字会被捕出来后,没有及时恢复组织关系,这是我的很大错误。我虽然没有过党的组织生活,但我还是积极靠近党,一直和党内同志在一起工作或有联系,我自己也尽可能为党做一些工作。[更多]

悼念张世恩
1958年在井冈山小轿车试制现场
父亲是个好人

有天晚上,母亲问我想不想爸爸?我哭了,说:“同学们都不理我了。”母亲也哭了,搂着我说:“她们不理你,她们不跟你好,妈妈跟你好,妈妈和你们在一起。”父亲走后的第二年春(1969年),80多岁的奶奶总也听不到父亲的消息,就独自一人乘车来看父亲。晚上母亲回来,不停地抹眼泪。奶奶带着哭腔说:“伍骏啊,到底怎么啦?出什么事了?你告诉我啊。”母亲没敢告诉她实情。[更多]


哭坏了眼睛

父亲去世后,母亲口头申诉加上文字申诉,不下十几次。每次提起就泪流不止,哭坏了眼睛。2001年,母亲双眼因白内障换成人工晶体。粉碎四人帮前后,为查清父亲死因,母亲几乎问遍了所有能问到的人。问到父亲的死因时,大家都是听说,具体当时发生什么,没人能说清楚,也没有人敢跟母亲说实情。

1971年9月11日,父亲离开后的第3年,终于对他做了600字的结论,最后是这么写的:“综上所述,张原系中共地下党员,被捕后自首变节。释放后不久,又加入国民党,并长期隐瞒。文化大革命中经不起考验,跳楼自杀。”母亲当即表示异议。她始终相信父亲是个好人。 [更多]


万言申诉书

1972年4月16日,母亲历时7个月写完一份12000字,长达13页的申诉材料。在这份为父亲申辩的万言书中,她写到:“结论中所写张世恩‘经不起考验,跳楼自杀’与‘态度不好,走上自绝于人民的道路’,我是不能同意的。张世恩是否跳楼自杀,我十分怀疑。据说张世恩是从二楼窗口跳出去,这楼离地不高,如从这里跳楼是不会有生命危险的。死时无人通知我去看,他当时情况怎样,我也不知道。直到第四天,我才看到他的尸体,发现四肢、头部等处均无丝毫伤痕(连擦伤都没有),解开衣服才发现在他的右肋下及相关联的后背有大块血红块、淤血。跳楼不伤及四肢和头部,反而伤于胸肋部及后背,这难以理解。”[更多]


怀念

我永远不会忘记父亲深邃的充满温情的眼睛,他最后一次与我谈话的情景;不会忘记母亲惊闻噩耗,如晴天霹雳,涕泪双流不能自已的样子;不会忘记我那善良慈祥,已风烛残年的奶奶两次不顾安危看望父亲的情景。
    我曾无数次在梦里看见父亲款款向我走来;我经常自责,如果当时多去看父亲几次,多送几次东西,多送几次烟,多与父亲说几句话,可能结局就会不同;我也曾无数次想,如果我再大些,再懂事些,我还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更多]

张世恩诞辰80周年之际,时任北京吉普总经理赵乃林牵头为他立碑。
1961年中山公园的唯一一张全家福
三份书面结论

经过母亲几次申诉,父亲结论被修改过两次:1973年2月27修改后加上:“解放后参加革命,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并将“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改为“严重政治历史错误”,并以非因公死亡结论。1973年5月10日再度复审后,改为“以政治历史问题”结论。但三次结论均称父亲死亡是“对文化大革命态度不好,本人不能正确对待,致使在工厂跳楼自杀”。无论母亲再怎么要求,始终不做更改,更不对母亲申述的查清死因做任何调查。[更多]


最后一次申诉

1978年7月,父亲被平反昭雪。北汽为父亲召开隆重追悼会。几乎一夜之间,文革期间强加给父亲的各种罪名烟消云散,我们都来不及适应。但母亲考虑的并不只是这些,她认为,“四人帮”已被粉碎,父亲死因也应该水落石出。为此,母亲几次向北汽厂领导提出,要求彻查父亲死因,将凶手绳之以法,但始终无人过问。

1985年3月,是清理文革遗留问题的最后阶段,母亲又旧事重提。我支持母亲再度申诉,彻查父亲死因。申诉材料由母亲、四叔(父亲的弟弟)和我三人撰写。[更多]


在父亲遗像前

1995年父亲诞辰80周年,母亲看着挂在墙上与父亲的最后一次合影(父亲50岁时所摄),十分伤感。她说:“你父亲要能看到这一切该多好呀!”大姐看母亲太伤心,便提议每人在父亲面前说一句话。我站在父亲遗像前说:“爸爸,我们都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好,您放心吧,我们会把妈妈照顾好的!”

同样在这一年,时任北京吉普公司总经理的赵乃林对母亲说:“老领导在文革中受害去世,这么多年,我心里一直有个结,我想给他立个碑。”由他出面,与北汽协商立碑事宜。后赵乃林、吴一超和当年与父亲一起创业的老同事、老部下,还有父亲的清华同学苏哲文夫妇、张士垓夫妇、张闻搏参加立碑仪式。 [更多]

制作团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