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技术奠基人
在从汽车修理向汽车附配件过渡,最后实现汽车制造生产的过程中,他为北汽培养了一批汽车设计、工艺、生产制造工程等方面技术人才。
作为技术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父亲把全部智慧贡献给了北汽。他作风严谨,分析细致,对技术要求严格,从总布置到一张图纸,一点一线,必要时都亲自过问;从建立公差计量制度到全面技术管理,他不断精益求精。
父亲重视学术研究。为开阔工程技术人员视野,1960年代他就为组织汽车工程师学会奔波,在北京举办多次学术讲座。他还支持职工的技术革新与合理化建议,设立合理化建议室专司此职。
1965年5月,还是年轻人的郑焕明(1987年任北京汽车工业联合公司总经理)调任北汽技术科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第一项任务就是组织宣贯螺纹国家标准。螺纹由英制改公制,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基础性工作。在父亲和科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为便于技术人员和工人掌握,郑焕明大胆创新,编制一套图文并茂的彩色挂图,并辅以手册,变抽象为形象,变空旷为具体。后被一机部采纳,稍作改动,在全国推行。
还有一些重要技术工作父亲或亲自参加或现场指导。如汽车附件试制、转子发动机、气垫船、电动乘用车、南厂扩建工程等,这样便于掌握一手资料,解决问题。试制汽油泵时,由于设计有误,汽油泵工作室与变速杆发生干涉,需要修改,父亲伏案绘图修改,最终确定下来。
父亲对部下的突出表现也从不吝惜表扬之词。在装配第三辆北京牌高级轿车时,朱凤鸣负责汽车整体布置,他和周开英同志在总装配前就做好联接件的准备、检查和试装工作。父亲看到后,第二天亲自撰稿,让广播站多次点名表扬。
但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父亲同样会严厉批评。比如,一次化油器出现问题,虽已派人下去解决,但父亲还是批评负责此事的同志“为什么没时间去车间?”在父亲心里,没有什么事比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更急迫。
父亲还要求技术人员打破门户之见紧密合作。如,将492发动机技术转交给北内生产;与北齿(一度和北汽合在一起)生产轿车;帮助二里沟汽车厂将130型卡车生产成名牌产品等。
父亲重视人才培养见成效。在从汽车修理向汽车附配件过渡,最后实现汽车制造生产的过程中,他为北汽培养了一批汽车设计、工艺、生产制造工程等方面技术人才。后来这些技术人才大多成为本厂和北京汽车工业的技术骨干力量。
郑焕明在他的《半世车缘》一书中这样描述父亲:“张世恩是北汽初创时的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是北汽技术奠基人,也是北京汽车分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我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第一台自行设计的汽车发动机用化油器;第一辆全自动无极变速高级轿车;第一辆轻型越野汽车都是从北汽诞生。而张世恩就是这样一位勇于开拓,严格管理的技术带头人,他披荆斩棘,辛勤耕耘,待人以诚,不拘门户,团结带领广大技术人员和工人,为北京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郑总还赋诗一首:
京车问世展新容,自主研发巧立功。
统帅盟军辟径宇,争先首创数明星。
不拘门户躬多访,诚待比肩瘁历程。
乐见层楼观异境,灵山广厦任攀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