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者和指挥者
井冈山百辆大战;东方红轿车攻关会战;BJ210C、BJ212越野车攻关定型等决定北汽未来方向的几大战役中,父亲都亲临现场
1958年至1960年,在厂党委和厂长的领导下,父亲开始向制造小轿车这个更大更高目标前进。
为挑选符合厂情国情车型,父亲查阅了大量国外汽车制造技术资料,根据附件厂设备较差和国内汽油短缺的实际情况,最后选定易于制造、油耗较低的德国大众公司1200型小客车为样车。
车型确定后,经努力得到清华大学汽车拖拉机系教授宋镜瀛(宋与父亲是清华大学同学)的帮助,并聘请该校毕业班与厂技术员组成设计组。与此同时,父亲还动员全厂的能工巧匠,各尽所能投入到试制工作中。
父亲日以继夜地奋战在生产一线。1958年8月,北京第一辆国产汽车——井冈山牌小轿车问世。此后两年,父亲与全厂职工一鼓作气,又先后试制出北京牌高级轿车和东方红牌中级轿车。
就在汽车试制取得重大进展之际,因3年国民经济调整,北汽生产任务不足,经济效益下降。试制工作面临是继续前进,还是“下马”的重大抉择。
父亲极力主张克服困难继续研制,这个意见得到厂党委的赞同和支持。在他们的支持下,父亲带领技术团队,不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形成小批量生产东方红牌轿车能力,由此奠定北汽发展汽车的技术基础。
值得提及的是,当时全国约有十余家企业竞相制造汽车,但坚持到最后的厂家却寥寥无几,北汽算其中之一。随着井冈山牌小轿车诞生,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由朱德总司令题写厂名。
在父亲的汽车生涯里,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则是国产轻型越野汽车的研发。
1960年代初,北汽受命研制国产轻型越野车,这时父亲是北汽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接到任务后,他立刻投入研制中。从1961年到1964年,先后试制成功BJ210C和BJ212两种轻型越野车,受到中央军委领导肯定,并填补我国这类车空白。
BJ210C(两门)于1963年通过国家鉴定,获国家科技一等奖,后转给天津汽车厂生产。但军队需要四门越野指挥车。为使BJ212尽快投产,上级决定把位于北京市双井地区的北京轴承厂划归北汽。
父亲领衔主持该厂区(即南厂区)扩建工作,他抽调一批技术骨干和得力干部,组成基建办公室,把从设计到生产调试的全过程纳入计划和指示图表,加快扩建进度。
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建成集总装、车身、底盘、工具、热处理、锻造、铸造等主要车间为一体的新汽车制造厂,确保BJ212于1966年通过国家鉴定后,立即投入批量生产。
由于BJ212适合国情,坚固耐用,质量可靠,价格低廉,可满足军民两用需求,成为北汽主导产品,长期畅销不衰。即使1980年代北汽与美国合资成立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后,该车型经过多次改进,仍较长时间占据北京吉普公司主导地位,成为“以老养新”的当家产品。北京也成为全国轻型越野车生产基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