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和交通堵塞等因素的严重制约。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当前以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未来汽车产品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终端。
网络化技术和资源环境对汽车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汽车产业再次变革。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汽车的影响早已开始,这种影响不断向纵深发展。
时间:2014年4月21日-22日
地点:北京会议中心
主办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承办单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支持单位:世界汽车组织
参与单位: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
合作单位: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论坛简介:2014中国汽车论坛将于2014年4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2014中国汽车论坛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承办、世界汽车组织(OICA)支持的国内顶级高端汽车论坛,也是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唯一全面参与的行业顶级论坛。2014中国汽车论坛主题为“绿色驱动,合作共赢”,探索新经济转型下的中国和世界汽车产业---趋势、挑战、策略。
汽车产业是当今时代世界经济的重要产业,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2013年全球汽车生产8700万辆,其中中国生产2200万辆,占全球产量25.3%。
但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和交通堵塞等因素的严重制约。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和车船税减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会长 徐建一
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董扬
总经理 张夕勇
主席 Patrick Blain
资深总监 John B.Moavenzadeh
负责人 Anup P.Bandivadekar
全球汽车销售在去年达到了8540万辆,比2012年增长了3.9%,同时再次看到全球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在欧洲市场出现下降,俄罗斯和土耳其也是如此。但这一趋势在美国和亚洲的不同国家正好相反,弥补了这一下降。[详细]
城镇化发展和城乡道路交通设施的加快建设将为车市开辟更宽广的市场空间,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70%左右,未来近20年中我国每年将可能有10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将进一步增加汽车消费需求。[详细]
零部件产业发展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更是支持汽车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零部件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汽车产业的先进程度,特别是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的建设更需要一个强大的零部件体系支撑。[详细]
自主品牌的议价能力在不断的增强,通过各个企业不断推出一批优秀的产品,应该说中国品牌向上突破的基础已经形成。2011年能够上10万元以上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只有7.5%,到2013年上10万以上的占10.7%,在艰难的突破。[详细]
汽车市场总体保持稳健的增长,但产业竞争加剧,消费水平升级,区域市场转移和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开始显现。汽车服务业成为汽车行业利润新的增长点,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汽车产业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规划是在中国一汽品牌战略统领下,立足自主、开放合作、突破电驱动核心技术、通过集成创新,构建新能源汽车全新平台,全力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系列新能源汽车,积极参与应用推广、创新运营模式。
下一步我们在国内想对业务布局进一步的进行优化,所以,我们可能考虑会向西部甚至向北部来扩展我们的业务,西部这一块大家也知道,我们可能在四川会有一些新的业务进行布局。
在整个营销来讲,我们在品牌方面通过提升D+S比重,扩大保有量。五年前白领阶层购买我们车型的比例只在10%,在昨天为止我们的最新数据达到55%,品牌力的升值最重要是你的客户程度的优化。
最新消息是上个月我们在国家主席和德国总理的见证下,我们又为北京奔驰增资扩产10亿欧元,这样节制2015年北京奔驰双方股东投资将超过40亿欧元扩大北京奔驰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的系列投放。
探索未来中国汽车品牌提升之路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李峰
* 奇瑞汽车工程技术研发总院总工程师 陆惟一博士
* 北京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武常岐
* 韩国汽车工业协会执行董事
汽车市场发展与交通解决方案
* 北京汽车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海洋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师建华
* 尼尔森中国副总裁 高南山
* J.D.POWER 梅松林博士
建设和谐绿色汽车社会
* 北京理工大学博士 丁焰
* 日本电装技术副总经理 吉田泰之
* 布雷博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Dr Massimo CARRARA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岳欣
* 博世汽车柴油系统 傅思昉
伴随着科技进步,汽车也在不断变化。汽车就是一个交通工具,可是随着科技进步,我们的汽车已经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信息化、越来越网络化。汽车工业必将发生变革。
从汽车行业本身来看,国际汽车品牌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加大对战略市场、重点市场的开拓力度,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商用车发展也面临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