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26日北京。
一场关于中国汽车工业如何走上强盛之路的讨论正在热烈地进行着。坐在环型会场第一排的,是中国主管汽车工业的重量级官员和行业专家,其中有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国家科技部专职委员陈祖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北京大学路风教授等。自然,还有这场研讨会的对象——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在会场正面的上方,“吉利现象——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道路研讨会”的大红会标十分醒目,而在窗外的大街上,则是由各种世界品牌轿车组成的滚滚车流,与以往不同的是,已经可以看到有相当数量像吉利这样的中国品牌轿车在其中闪现。 “中国汽车工业的强盛之路”,这个曾经令中国许多汽车人满脸尴尬、避之犹恐不及的话题,当天成了整个研讨会的主旋律。所有与会官员和行业元老耆英,都对“吉利现象”予以充分肯定,用来表达这种肯定的语言,甚至达到了赞美的程度:
——像吉利这样有灵魂的民营企业能够做大事;
——吉利短短几年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他们的经验值得研究和探讨;
——中国汽车市场的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由吉利这样的中国自主开发企业所推动的;
——从吉利这些自主开发企业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
的希望;
……
这是吉利进入中国汽车领域以来获得的最为公正的评价。
在此之前的8年里,从踏入汽车行业的第一天起,各种议论、质疑、嘲讽,就如影相随、从无间断地“陪伴”着吉利,“妖魔化”着吉利的方方面面。在中国人有关汽车的经济生活中,很少有人不知道“中国汽车的搅局者”、“汽车市场的鲇鱼”、“汽车界的汽车狂人”、“汽车疯子”这些词语的所指,甚至有人戏谑“三四万元的吉利汽车一上高速就要抛锚”、“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坐吉利汽车”等等。2001年的某个时候,中国某家权威媒体麾下的一本杂志,就专门辟出栏目,将吉利作为一家奄奄一息的企业进行“解剖”,用无限
同情的口吻,劝导后继者不要重蹈吉利即将失败之辙。
一个民营企业,一个民营企业家,在长达8年的成长过程中,竟然伴随着如此密集、持续时
间如此长久的质疑,在中国经济界是十分罕见的。
然而,就是在这种极不和谐的环境和气围中,吉利孤独而又执着地做着“汽车王国”之梦:为了求得汽车的生产权,李书福不厌其烦地跑市、跑省、跑部,一次又一次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述,甚至请求国家“给予一次失败的机会”。为了解决人才缺乏问题,李书福不惜重金面向全球招揽汽车菁英,自办大学培育成百上千的汽车专门人才。为了打破国际汽车公司的技术封锁,吉利坚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从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入手,一项一项攻克轿车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技术,获取汽车制造的自主知识产权。为了实现“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理想,“四面出击”吉利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果断开始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布局《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汽车界极为推崇自强而又极为自尊的吉利人,终于用实打实的业绩洗刷掉自己身 上所有的唾沫,赢得了国人和同行的敬重。 2005年的金秋时节,国家科技部举办的“吉利现象”研讨会,历史地为吉利作了正名:
吉利,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先行者。
吉利,中国普通老百姓汽车梦想的圆梦者。
吉利,不仅仅是李书福的吉利,吉利人的吉利,更是中国的吉利,中国全体民众的吉利,世界的吉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