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时间:2006年早春。
由中宣部和科技部联合举办的“国家自主创新巡回报告会”,在这些城市引起强烈震撼,其“震撼波”经媒体报道,很快向全国扩展,在中国经济界特别是汽车界激起空前反响,余波延续至今而不散。
报告会的新闻人物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而李书福讲述的吉利自主造车的故事,则让成千上万听众为之倾倒。
吉利的前身是摩托车生产商。1997年,在摩托车生产如日中天的时候,李书福决定转产轿车。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下,民营企业造轿车是根本不可想象的,遑论还是一家缺少造车技术和资金、场地、 “准生证”的民营企业!当年秋天,李书福带着公司几位同事去上海一家汽配公司采购汽车零部件。出面接待他们的是该公司的总工程师。当这位老先生了解到吉利采购汽配想造中档轿车、造车的资金仅有区区5亿元时,站起身一声不吭向洗手间方向走去,没有再露面。坐了冷板凳的李书福后来才明白,老先生不与他们见面,是认为他们的想法太不切合实际。这次碰壁对吉利人剌激很大,但也更坚定了他们自主造车的信念。经过8年实践,吉利式的自主研发模式日臻成熟,即:学习起步———〉重点突破——后来居上——全面领先。
学习起步:吉利造车的第一次尝试,是将李书福的一辆奔驰车和另一位副总顾伟明的红旗车拆开来,供工程师学习汽车的构造。然后,依靠钣金工手工敲出了车身外壳,用玻璃钢做成了车身前盖板。吉利第二次拆开的是安徽某厂生产的一款车,第三次拆开学习的是当时北京的中华子弹头。第四次学习的则是夏利推出的一款新车,在此基础上,生产出了第一款上市车型。1998年,第一辆吉利牌轿车在吉利的临海基地正式下线,并作为商品车开始面市。
重点突破:李书福念念不忘的是“让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走遍全中国”,因此,在成功实现自主造车的同时,吉利及时跟进轿车核心零部件的开发。在此过程中,吉利逐步建起了一支强有力的研发队伍,为吉利汽车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2002年,吉利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在宁波基地下线。2004年,填补国内空白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问世。2005年,中国第一台自动变速箱研制成功。2006年,中国第一台CVVT发动机在宁波基地正式投产。
后来居上:吉利依仗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从基本没有汽车行业的工程技术力量,成长为国内汽车十强之一;从一家普通的中国民营企业,成长为与骨干国有企业相提并论、为世界汽车界所瞩目的主流汽车企业;从一个汽车行业的新进入者,成长为在自主创新上拥有更多话语权的中国本土汽车企业。
全面领先:吉利以世界先进汽车企业为追赶目标,将通过持续的人才培育和自主创新,厚植企业竞争力,实现技术、品质、服务的全面领先。
吉利的成功,催生出了一个完整的、在不久的将来可望与国际汽车同台竞技的中国轿车品牌,为几乎式微的中国汽车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具“实现了几代中国汽车人的梦想,有里程碑意义的业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