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1日,广州花都汽车论坛。
中国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提出:“关于汽车的自主品牌或者说民族品牌的问题,我认为不能为自主品牌而搞什么自主品牌。”龙永图的说法当场遇到了质疑,原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表示:“‘我们没必要搞自己的品牌’,这个观点没道理!”
两个知名人物在公开场合发表的对立观点,经传媒一报道,很快触发了一场激烈讨论。这场讨论席卷整个中国汽车界,其势之大,为近年所罕见,其面之广,甚至溢出汽车行业,扩展到了中国经济界。国内某著名网站统计,短短一个月,近千万网友关注了这一话题,6万多网友投票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了近8000条跟贴评论,数百位业内人士、专家、记者借助媒体发表了独家评论。
这场看似偶然的专业话题争论,如果放到中国汽车工业的大背景下来观察,不难看出,这是持续已久的不同观点的一次必然碰撞。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中国要不要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争论就从未停息过。只是,在 “合资热”方兴未艾的情况下,那些争论局限在研
讨会和政府的办公室内。随着以吉利为代表的民族汽车企业的高姿态进入,争论终于开始表面化:是继续维护几乎已垄断中国汽车市场的“合资模式”,还是倡导走自主创新之路的“吉利现象”?
其实,在此之前吉利以自身的实践参与争论已有数年。
针对世界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合资潮排山倒海、国内 “用市场换技术”的声浪充斥业界的状况,李书福早在1996年就喊出:中国汽车工业不能没有自己的品牌。此后,随着吉利被“逼”着在自主创新道路上愈走愈远,他的这一观点也日益清晰化:
——挪威的森林不属于中国。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做大、做强、做好的企业不可能用别人的“品牌”。我们不反对“挪威的森林”,其实挺好,但更好的是,我们要在自己的土地上长出自己雄伟粗壮、一气冲天的白桦林。
——自主创新是把刀,有刀就能切蛋糕。吉利有了自己的研发能力,就好比有了刀,虽然不是很锋利,但这毕竟是自己的刀,可以用来去切割世界汽车市场的蛋糕
——自主创新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像小学生学描红、练造句、写短文一样刻苦锻炼基本功,只有先简单、后复杂,先学走路、后学跑步,才能掌握汽车技术的“话语权”和创新的主动权。
——自主创新不等于一切从头开始。吉利自主创新并不排除和世界上拥有先进技术的专业公司合作,只是在合作的过程中,吉利始终掌握着主动权和知识产权,不让别人牵着鼻子走。
——自主创新是企业走向世界的唯一出路。要想生产中国人买得起的好车,只有靠中国人自己。如果不搞自主创新,哪有3万、5万元一辆的轿车?如果不发展自主品牌的汽车,哪有中国汽车工业?如果没有中国汽车工业,哪有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国不能成为外国汽车的停车场。我们一定要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中国。在这一系列观点的指导下,吉利造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出现的、并为世界承认的自主品牌轿车。正是吉利的身体力行,以及所取得的无法抹掉的成就,为2005年秋天的这场大讨论的一方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无可辩驳的论据。
9月6日,李书福在赴法兰克福前夕,针对这场大讨论特地赋诗一首以明志:
寒风去,春天到,埋头苦干静悄悄。
不要吹,不要闹,自主品牌撑大腰。
欧美情,日韩潮,崇洋媚外何时了。
中国车,飞多高,奋战十年变大雕。
数月后,这场大讨论的积极结果已经很明显。11月22日的广州汽车发展论坛,围绕如何提高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如何看待自主品牌等问题,终于形成了鲜明的共识:
自主创新,是中国汽车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