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谈汽车,就不能不谈自动变速箱。
翻开中国造车史,历史这样记载着: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一汽在红旗项目上就开始了自动变速箱的研究。此后,一汽与奥迪合作,继而与德国大众合资,红旗的技术平台从此建立在奥迪100的基础上,自动变速箱项目便再也没有了应用和继续开发的平台。
2000年,国家在自动变速箱的研究上曾经专门立项,从国债计划中安排款项支持上汽和天汽研发自动变速箱。上汽自动变速箱项目在论证阶段就终止了,天汽的项目也是中途停止。两个项目耗时两年多,参加研发的中高级工程师200多人,共花费了8亿多人民币。
据此,国外某汽车权威断言“中国人造不出自动变速箱”。聚集数百名技术人员和教授、专家的力量也没能研制出中国自动变速箱的历史,成为中国汽车人心中不能碰触的痛。外国权威的断言更让中国汽车人一想起来就如坐针毡!
2002年年初,发誓要造中国自己的变速箱的李书福,找到当年国家自动变速器课题组电子电气组组长徐滨宽,邀请他来吉利负责开发自动变速箱。当时,徐滨宽对半路出家的吉利有没有能力造变速箱并不看好,没有立马答应。然而,面对李书福的“三顾茅庐”,面对吉利连续10个月锲而不舍的登门拜访,徐滨宽终于相信,这是一家真想干事的企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2年底,徐滨宽辞去天津齿轮厂总工程师的职务,千里南下,来到了吉利。
3年的时光在失败和焦虑的交织中度过。经过数百次的试验,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共耗费了110辆试验车,掌握了 29219个标志性数据,自主建起了具有3万台生产能力的装配、生产线,并形成了零部件百分之百国内配套的产业链,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终于研制成功。2005年5月,吉利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箱在吉利宁波基地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其价格仅是进口产品的一半。
2006年3月28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持了吉利自动变速器科研成果评审。评委会的成员均为我国汽车专业方面的知名专家,其中有我国著名的变速器“权威”、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葛安林、中汽研中心研究员级高工钱天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研究员级高工陈一龙、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俞小莉、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秦大同、南汽集团研究员级高工张禾丰、国家发改委研究员级高工何泽民等。
经过几近苛刻的严格“拷问”,评委会郑重宣布:吉利自动变速箱项目开发成功!
与会专家给出这样的评价:这一成果“实现了我国在自主开发并批量生产自动变速箱方面的重大突破”,“走出了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成功之路”。
目前,吉利正在加紧研制四速、六速、八速自动变速箱。吉利的自动变速箱技术与世界同行的差距,已经缩短到2—3年,并正在逐步赶超世界领先水平。
国外汽车巨头对中国实行的自动变速箱技术封锁就此告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