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今年就注定是一个汽车行业重组年。除了业已成行的广汽收购长丰、山东重工成立,还有外界都在猜测的奇瑞与江淮重组、福汽重组等。
推动重组当然少不了政府的作用。事实上国内大部分汽车企业直接或间接受政府控制,政府有形之手推动重组不可避免。
重组各方身份地位的不同体现在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地方政府身上。重组伴随的股东关系调整也必然带来各种权利在上述主体上的转移。规划和政策也在促进这种转移,比如规划中提出新建汽车生产企业和异地设立分厂,必须在兼并现有汽车生产企业的基础上进行。
管理层是影响重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股东的意志和企业的战略都需要管理层来执行。在股权集中的民营企业中,也许管理层的话语权微乎其微,但在国有企业中却大相径庭。不同风格的管理层面对重组的态度会有不同。
最重要的是在重组中如何妥善调整管理层关系。管理层不仅仅是管理层,很多时候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重组中的企业文化调整好坏是影响重组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即使在业务重组已显完美时,外界也会对文化融合有所疑虑。
重组了,谁都无法保证成功。重组带来的各种关系的再调整,短期稳定,长期呢?心中没底。汽车业内重组几年后失败的案例并不少见。但看看众多的汽车企业年产量不足万辆,就会明白前途就是要么让它们死亡,要么选择重组。不管是政府推动还是市场推动,都是当事人在其中作用,都有其局限性。只是如何抉择如何实施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看到身涉重组传闻的几家汽车上市公司,传闻来临之时,股价表现都异常强劲。如果不考虑可能的套利机会,能说是市场对可能的重组的肯定吗?
不管结果如何,重组都将改变汽车产业格局,甚至影响世界汽车产业格局。在中国成为世最大汽车市场的时候,谁不想做大做强呢?
(读者 徐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