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杰/制表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在刚刚过去的7月,重点汽车企业的销售不仅没有衰退的迹象,反而由小排量车带动的结构性增长转向了全面市场增长。几乎所有的汽车企业都发出了“下半年车市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感慨。同时,企业的利润也正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产能扩张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仅仅半年前,大部分的汽车企业还在为制定今年的产销目标所困。但在上半年汽车产业复苏迹象明显的趋势下,汽车厂商已开始为未来的产能谋划宏伟蓝图。
然而,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日前提出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警示,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对于多个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既有盲目投资问题,也有结构性原因。
扩产已成趋势
在中国汽车市场繁荣的前景下,汽车企业仍在争取产能的扩张,扩产显然成了大势所趋。
日前,数家主流汽车厂商曝出了壮观的扩能计划。长安汽车日前宣布了两个月内的第四次扩能计划,四次扩产总投资117亿元。奥迪也传来消息,计划今年9月在中国开设新工厂,计划投资10亿元人民币,预计产能达10万辆;上海大众也传来消息,其南京工厂新增产能20万辆,建成后上海大众的产能将突破100万辆……
汽车厂商重新大手笔的扩产,主要归功于国内汽车市场的迅速复苏。受国家经济回暖、政策效应和市场刚性需求的拉动,7月,汽车产销一改往年淡季的走势,走出一轮强劲的淡季不淡的行情,1-7月,汽车产销双超700万辆,乘用车仍旧是增长主要动力。
“在汽车产销旺盛的诱惑下,一些汽车厂商对产能的需求也在变化,新的方向是储备产能,只是如何消化掉这部分产能还没有哪家企业提出好的计划。”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说。
自主品牌“角力”
在今年新增销售的乘用车中,自主品牌无疑成为了拉动汽车消费市场的一大引擎。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朱一平表示,1-7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240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72%。
在销售规模、市场份额等被作为企业生存标准的情况下,自主品牌企业实现产能规模扩张的计划也应运而生。
比亚迪在日前新建第三汽车生产基地的消息,将其推向风口浪尖。该基地计划建设年产量约40万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的新生产厂房,预计2011年产能将达到80万辆。对此一位比亚迪的内部人士表示:“比亚迪近年来发展迅速,于今年上半年销量达到17.68万辆,同比增幅达176%,产能翻番势在必行。”
无独有偶,吉利也提出了2010年产能将达100万辆的口号,长城汽车在天津开发区西区的新基地已经低调开工,规划产能50万辆,建成后长城汽车的产能将提升至85万辆。
不过,与合资企业产业趋于饱和相比,大部分自主品牌厂商目前并不存在严重的产能紧张问题。统计显示,2008年国内自主品牌轿车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55%,大部分产能处于空放状态。
“过剩论”再起
亚运村汽车市场商务信息中心主任郭咏认为,今年以来,热销车型一直处于排队等车的状态,各经销商的库存严重不足,这说明市场需求非常旺盛,远超出了市场供应。
然而,这一建立在汽车组合政策刺激下的产能扩张,背后可能蕴含着新的风险。
根据各车企公布的规划,到2010年,国内14家主流汽车企业的产能储备之和将高达1582万辆。据中汽协预测,今年我国汽车产业全年总销量将在1200万辆左右,其中乘用车年销量在1000万辆左右。而按照汽车产业规划中要求的保持每年10%的增长,2010年的销量将达到1320辆左右,有将近250万辆的产能空置。
与此同时,今年汽车企业超常规的扩张之举,又恰恰与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细则要在2011年的规划期内,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的规划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细则》中规划的前提是鼓励通过兼并重组,而并非鼓励自身扩张。“谁也不愿意被吃掉,抢先在产能做大,逐步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也是众多企业的无奈之举。”贾新光说。
事实上,产能过剩的预警关键在于明年汽车市场销售的预测。此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于今年车市销售一直难以预测,如今成交量的大幅增长,实现总销售1100万辆在业内已达成共识。但明年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实施还存在变化,对于汽车市场增长的预期还处于模糊的阶段,能否保持今年20%的增长还没有定论。
针对明年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局面,市场人士认为,明年汽车产业政策还将延续,其中“汽车下乡”政策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目前很多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微车项目上,利用微车在三、四线市场的需求增长规避产能过剩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