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一下我们的结果,从技术层面上看哪些是我们的优势、哪些是我们的短版?我们调查的结果,在底盘、车身的造型、系统集成,我们的企业感觉我们的能力还可以。
从资源因素看,因为自主创新产品开发能力不简单是一个技术,还有资源,还有管理,比如人力资源,比如资金。调查的结果是远远出乎我们想像的,或者说是我们根本没有想到的,资源因素,中国我们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最缺的是产学研,我想在座的各位如果没有接触到我们这个报告,可能对这个结果也不会理解,为什么我们的企业觉得我们从资源因素最缺的是我们的产学研。
从管理因素看,有战略、有企业文化、有领导者的行为、有信息,这个结果也是出乎我们预计的,我们企业最不缺的是战略,德文化,陕汽的文化很好,我们企业确实不缺文化。缺的是什么呢?我们的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觉得最缺的是信息,再大的企业需要足够的信息支撑,从技术层面上看,我们最短的是汽车电子,从管理和资源因素看,我们最短的是信息和产学研的合作。这说明了共性关键技术的缺失是制约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第一,随着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加速,我国汽车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国际的先进水平相比尚有比较大的差距。就是汽车的自主创新明显加速,但是差距依然巨大。
第二,零部件产业严重的滞后。跟外国朋友交流,关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的时候,比较熟悉的国外朋友、国外专家,比较隐讳的提高一个问题,虽然你们可能达到了1000万、1200万,但是在世界汽车零部件的100强中,甚至200强中,都没有中国汽车零部件的企业,如何解释你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我觉得这个话有点刺耳,但是是我们的实际状态。
第三,共性关键的问题,核心技术的缺失。已经成了我们产业的软肋,汽车电子,每一次技术标准、每一次法规的升级,都牵扯到汽车电子,所以我们零部件的状态是低端的比比皆是、高端的几乎是空白,比如发动机的控制部分,无论是汽油机和柴油机,我们发动机控制部分基本上是没有掌握的,无论是高压共轨、单轨泵、泵喷嘴,我们谈商用车的产品升级,我们谈乘用车的产品升级,无一不受到我们这样高端的汽车电子产品的制约,所以这个问题已经相当明确。
怎么办?我觉得有两个现状我们是必须考虑的:
第一个现状,在90年代我们科研院所的下放和大学相对的市场化,已经使我们基础性的、前瞻性的核心技术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所以企业为什么选择了产学研,为什么企业家觉得很孤独,就是觉得我们后面的后方的支持乏力,今天上午钟志华校长已经很好的剖析了大学的现状,前瞻性、基础性,后天、明天的市场都要靠企业自己解决,我们没有后方的支持,这是一个现状。
第二个现状,我们的商用车相对来讲是有比较优势的,我们的自主品牌,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轿车由于我们起步比较晚,只是进入了新的世界以后才有了长足的发展,所以我们对轿车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的,因此暴露了我们核心技术的缺失。
考虑这两个现状,我想我们得承认现实,我们不可能把我们的科研院所拉回来。机械部有几个科研院所,做基础性的研究,所以科研体制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替换的环节、一个新的机制,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产学研合作,或者更准确的讲,在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合作,是目前解决新的市场机制下科研体制的唯一通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