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桑健
发自本埠
罗女士怎么也想不通,两年前买的车,在这期间车窗就坏了两次,原因只是其中一根铁丝有问题。当她准备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时,就因为这根小铁丝,4S店却要让她更换整个车窗。
这种小问题却引发“大维修”的投诉,不仅罗女士这一例。自从上周三本报新闻热线966966开通汽车售后服务投诉电话以来,接到投诉40多起,其中有三成投诉都是有关售后不明不白,动辄就要大动干戈的问题。
一方面,消费者对汽车维修流程、维修方法一无所知,也无从获悉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某些经销商不愿做出合理解释,并且态度不够友善。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消费盲区,使买卖双方始终处于对立面,让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
罗女士不愿因一根铁丝,为整幅车窗买单,如果这算稍显极端的例子。更多的则如赵女士遭遇的问题,她去年6月买了一辆中级车,今年1月发现车辆操作上有问题,经销商售后人员检查后告诉她,这是属于正常问题,不愿更换相关配件。
究竟这些小毛病算不算问题,赵女士自己也拿不准,开着有“毛病”的车,总觉得心里很憋屈。唐女士遇到同样的事情,发现车子有很大响声,经销商也对她说很正常。面对掌握话语权的经销商售后专家,消费者感觉很无奈。
966966汽车售后投诉热线开通至3月15日
重庆车主幸福指数全民公测 热线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