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国汽车年销售1000多万辆,已经到了产业质量和产量分界线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意识到去解决一些问题。
现在我们石油依存度已经到了52%,如果还是追求两千万、三千万销售规模就没有持续性。
第二个是规模化和创新。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我主张产业要融合,现在就是信息跟工业没有在一起,各干各的。另外产业的联系越来越广了,不是我们四十年前搞汽车的年代了,要走出去,所以不要再说汽车是搞示范性,我就了不起了。一万多辆示范性,你减了多少油?千分之一还不到,一定要走产业化、商业化。
我们现在的汽车企业太多了,每年一百多个亿投下去,但是二三级市场有什么?我最近到宁夏去。到底怎么搞也不清楚,整个汽车工业的服务形态、商业模型没有建立起来,第二个问题,农民要买车了,去年不错,一百多万辆,主要是轻卡和微车。但实际上没有到农民手里。
现在是一亿九千万辆机动车,在城里接近七千万辆,真正农村八亿人口有三百万辆汽车。就这么几百万辆汽车算什么下乡?而且我们到云南去看了,农民用的什么车?完全是两回事。我最近到顺义去,一个镇长来谈说汽车应该跟农业配套,他说农民大部分没有车,都开拖拉机。不过这也是一个好事,说明市场潜力大。
还有是新能源,国外的新能源商业模型从1970年代末开始一直到现在,去年市场销量大概是六七十万辆,最好的时候八九十万辆。到现在我们的新能源是什么模型?不进入老百姓家庭,你搞新能源车能解决多少能源问题?搞新能源是为了节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相关部委说2015年达到50万辆,还太少了。应该真正地铺开。
我提出一个问题,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汽车商业模型,最主要的意思是要引起思考。否则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就在科技部那里做,而不能到市场去。
我们一直强调产业结构调整,但是不简单。就是生产一个滤清器全国就有两千多家厂,而且技术全是进口的。某地要搞一个滤清器城,投了几千万还是要进口。浪费很大。
还有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服务产业,这个模型就是一个商业。不管谷歌怎么样,谷歌一晚上赚几十亿,跟麦当劳、IBM那样,我们需要有一个真正的商业形式。中国汽车的需求大,所以大家要有意识,全行业都动起来创新我们的汽车商业发展模式。
我前几天在人民网谈了一下,中国汽车产业应该系统建立起来,要产业化,最终汽车一定要商业化,没有商业化怎么能够形成市场呢?这样汽车产业有了新的产业模型,就能够走向全球。
我们应该“公平公正平等”地和国外厂商坐下来讨论,而不是说中国威胁你了,替代你了,全世界汽车都是我来干,不可能。达到平起平坐就是强国了。
(根据3月15日发言整理,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