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夜里,在北京东方君悦酒店地下二层,浙江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各个会议室之间穿梭,媒体被按照财经、电视、国外媒体等诸多方式安排在不同会议室中,等待着专访。
哥德堡当地签约完毕后,李书福率领着自己的团队马不停蹄赶往国内,从北京机场直接赶往发布会现场,在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李书福继续挨家接受专访,此时,他的团队成员纷纷去休息,而他本人开始“舌战群儒”,谈笑风生。
回望1997
此前,几乎所有媒体的重要位置,都可以看到李书福的身影,听到李书福的声音。而他从默默无闻到实现这一切用了13年的时间。此前,无论是造电冰箱、造摩托车、进入足球产业都没有像汽车一样,带给他如此显赫的声名。
而这13年从另一个侧面看,是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13年。在1997年,中国汽车产量为158万辆,当时,美国的产量为1214万辆,中国名列全球第十位,比意大利少,比墨西哥略多。中国的产量数字中,几乎大半是商用车,乘用车仅靠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神龙富康来支撑。
而在2009年,中国销量变为1364万辆,其中,1025万辆是乘用车。南北大众在乘用车市场中占到的比重仅为13%,乘用车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场面。这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主品牌的崛起。
谈到自主品牌,吉利汽车是绕不过去的里程碑。也许是李书福的旺盛精力和执着精神,让中国汽车产业的全面开花来得更早些。
1997年,当李书福的台州临海基地刚刚投入使用时,他和现在的吉利汽车副总裁顾伟明将各自的座驾捐献了出来,一辆奔驰与一辆红旗。
吉利第一辆车就是用这两辆车的零部件拼装出来的。吉利第一车以红旗底盘为基础,采用拆下来的红旗悬架和轮胎、奔驰车门,以及其他一些手工敲打出来的部件造出来的。这辆车的发动机舱盖板,是用玻璃钢制造的。
这种敲敲打打的场面让人想起19世纪末,本茨、戴姆勒等人发明汽车的场景。不过,吉利的发展历程显示了中国民企的灵活应变,吉利除了创造,还有“拿来”。吉利第一辆量产车豪情,实际上是抄袭了夏利的技术,其发动机也采购自丰田。
四重意义
无论是获得浙江省政府的首肯,得以进入汽车行业;还是通过收购四川当地车企,获得生产汽车的牌照,吉利发展早期实际上是与政策在博弈。虽然,国内市场伴随着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已经今非昔比。但是汽车业,李书福代表民资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李书福的第一重意义在于,他为民资进入到汽车领域开辟了一条道路。
此后,为摆脱受制于丰田的局面,吉利开始自主研发发动机、自动变速箱。早在1999年,李书福就表示:“造车就一定要造发动机。”此后,用了3年时间,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器。即便现在,放眼国内车企,有多少是在用自己生产的发动机和变速器呢?
李书福的第二重意义在于,一直坚持自主创新。
而对于资本市场来说,除了“国”字号车企,李书福也是民营车企中第一个试水者。而且利用了香港证交所,这一更加国际化的平台。登陆港交所为吉利汽车此后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打下基础。目前,国内包括奇瑞、力帆、华晨等自主品牌均在谋划上市,一汽则策划整体上市。
无论是上市者,还是未上市者,吉利汽车此前利用资本市场所做的一切,都可以作为它们的参照系。
目前,国内车企中,除了上汽,吉利汽车是第二家拥有海外并购经验的车企。虽然,2009年中国车企海外并购已经成为国际汽车界的“主旋律”,但腾中重工的失败就说明,海外并购的门道,并不是谁都能摸清的。
虽然从结果来看,双龙和锰铜可以说失败了;罗孚、萨博和沃尔沃在被并购后能否取得成功也难定论。但无疑,吉利已经成为跨国并购经验最为丰富的国内车企。
“站在任何拥有跨国并购经验的人面前,都可以把我们的案例拿出来,这是我所经历的最好的案子。”吉利并购沃尔沃项目新闻发言人袁小林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此前,袁小林在英国石油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并购经验。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