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刚才两位从企业角度上考虑,不是说不能,而且现在不愿意,现在不能这么去做,如果提高成本价卖贵了车卖不出去了。
刘晓科:我们国家有一个碰撞标准,相当于实验室来做这么一件事,这个碰撞的标准我们给他合作了有两年时间,首先这个碰标准也存在着一些漏洞,只不过是相应的还可以算大家能作为一个借鉴参考,大家有时候不必要完全参考这个,它的碰撞里面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除了碰撞的样子以外,还有刚才说了对设备加分的情况,还要大部分考虑行人的安全保护,这个行人安全保护也是现在比较重要的一个课题,但这块刚才朱老师也说了攻击性,它的攻击性弱并不代表本身安全性好。所以要平衡看待这个问题。
主持人:刚才指这个碰撞实验,我的意思在欧洲市场,在美国市场上根本看不到这么便宜的车型在销售,为什么在中国市场上这种车就能卖?这是我想问的问题。
刘晓科:一个是碰撞标准的问题,但是在碰撞标准出台之前,因为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针对中国人本身和中国事物本身的事物数据库,如果没有这个出台一个标准,实际上是比较盲目的一件事。另外我还了解过一些情况,一旦国家把标准提升了以后,确实对这些厂家会造成一些伤害,同时还会有一个问题带来。
主持人:难道以消费者生命为代价去维护这个企业的利益。
刘晓科:这是一个,其实在有些法规提高的时候,我问过一些专家,实际上是很矛盾一件事,把一些标准提升以后,意味着有些合资厂家把标准降低了,实际上有些标准迟迟不出,因为有些合资企业竞争标准反而高于国家标准。
主持人:张耀东对这个门槛怎么看?
张耀东:企业标准高于国家标准这是一个惯例,国家标准这是个门槛,但是我们中国的门槛目前来讲在全球来讲还是偏低的,最起码跟第一大汽车市场这个地位不相匹配,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刚才梁洪说了很重要一个问题,消费者接受问题。你可能看到欧美很多企业消费者是愿意多花一些钱买到一些安全的车,进而有这种市场需求,但是在我们目前来讲,很多汽车消费者他的安全意识还是偏弱的,他不愿意接受,或者他根本不了解这件事情,为什么这个案例值得大家去研究,或者是唤醒很多人安全意识,这是用血和泪唤醒的,我们消费者安全意识到底有多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可能我们看到了很多比如说比亚迪,或者是吉利有些轿车不够安全,但是从它的角度来讲,已经比广大的中国三百万农用车,和几百万微型面包车安全得不是一个等级,它已经觉得很安全了。所以国家标准的制定者,一方面要结合国情的需求,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节奏,不是企业的节奏去适度的提高。典型的例子,当年中国第一次引进正面安全碰撞的时候,大量的平头小面就没了,大家认为平头小面企业没了,但事实证明现在不是的。国家标准制定者应该给企业一个议题,我在什么阶段我要达到什么程度。就跟我们环保标准,欧3,欧4,告诉有个时间表,现在必须在这个时间表来做,但是现在这个情况下,确实市场安全意识还是淡薄了一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