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约翰·迈尔斯:电动汽车未来通过感应式充电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2010年05月26日14:29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综合报道

  “直达2030”可持续交通系列论坛之首场论坛将以“城市交通的可持续未来”为探讨主题,于2010年5月26日中午12时在上海世博园内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举行。

  届时,包括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兼总经理甘文维(Kevin Wale)、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加州大学的伊丽莎白·迪金(Elizabeth Deakin)教授,奥雅纳集团董事会主席约翰 迈尔斯(John Miles)和通用汽车全球研发副总裁陶霭伦(Alan Taub)在内的众多嘉宾将发表主题演讲,阐述各自对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观点与看法。

  以下是奥雅纳集团全球能源和工业部主席约翰·迈尔斯先生的发言:


  非常感谢刚才对我的介绍。其实是我们公司参与到北京奥运会,并不是我自己设计了北京奥运会。尽管我跟这个项目也非常接近。

  其实这也是奠定了我今天发言的主题和基础,因为我觉得我非常幸运能够参与这样的公司,而这个公司每天所做的工作就是我们今天所探讨的话题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等等非常重要的话题。

  我想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非常务实的观点。因为我们公司很幸运看到了世界上不同的城市,而且参与到那些不同城市设计项目,而且这些设计项目也改变了很多城市。

我想今天跟大家分享几个我们的观点。

  首先,非常有意思的是尽管我来自于这样的背景,跟我们前两位不同,我不是学术界的。但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观点其实和之前的发言人是非常类似的。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先分享一下我今天要讲的内容。首先,会介绍一下改变的驱动因素,然后介绍一下在全球大城市已有移动交通解决方案。然后我也会再来介绍一下目前非常重要的驱动因素,就是碳排放因素,然后再具体介绍一下个人、交通在这个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和角色。最后,我们也会提议对未来下一步该怎么做给出我们的建议。未来20年到30年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背景前面我们的同事已经做了很好的介绍,包括我们下面的展览,我觉得给我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首先先来看一下变革的驱动因素。这实际上没有很多是固定不变的,确定的内容。我们也分析了一下未来可能会改变的一些因素。如果要打一个赌哪些东西一定会变的,是什么?就是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可以说是我们所有思维、想法最重要的驱动因素,而且人口增长这个事情是肯定在未来会发生的,到2020年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可能会有90亿人口。另外的驱动因素就是城市化进程,它也会影响未来的想法,可能未来60%—70%的人口到2050年都会生活在城市当中。也就是说会有30亿人从现在到2050年进入城市。为什么说2050年?主要是2050年是京都协议和碳协议当中提到的年份。当然从现在到2050年还有很长的时间,尽管非常遥远,但是有两个基本的预测是非常肯定的,一个就是人口增长,另外一点就是城市化的进程。

  这些城市的中心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张图(PPT)就是现有的中心,红颜色的点是人口比较密集的城市。你看到它基本上分布在全球不同的地方,并不是集中在某个区域。现在全球很多城市都已经超过了1000万的人口,所以城市化的确是大的问题,人口增长也是大的问题,而且在未来肯定这两点是会继续不断增长的。这是非常肯定的。

  这两个因素又会带来什么呢?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当很多人生活在城市之后,肯定他们的消费会增长,不管是食物、能源或者水、矿产的消费和消耗。另外我们要有必须的生产,但是更多的生产有可能带来能源的消耗,就有可能带来污染的问题。我并不是说这些问题都是不能够解决的,但是这些是我们现在当前生活这个时代所遇到的主要问题。而且不管从哪些方面来讲,在未来几十年会在不同方方面面表现出来。

  刚才我已经给大家看过一张世界地图了,显示的是现在这个大城市的图。这张图(见PPT),是2050年的情况,绿色的点就是现有的人口,红颜色的部分就是人口扩张的方向。我看到有些城市有可能会从现在不到1000万到未来几十年之后超过2000万人口。而且也有可能有些城市现在根本就没什么人,未来也会有几百万的人口,甚至可能会有3000万人口。这是什么样的城市,大家可能觉得很难想象。但是我们就有这样的城市,在东京已经有3000万的人口了。这是它现在的情况,现在已经有这样的城市了。所以说这已经对未来有一些展望。我来自于英国,看到1000万和2000万的人口已经让我震惊和惊讶了。

  再来看另外一个话题,就是移动交通解决方案。我们的移动交通解决方案到底有哪些?目前现有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我可能会经常举伦敦的例子,因为伦敦正好也是一个大城市,而且也是我搜集很多数据的城市。但是伦敦只是一个例子而已。我们可以来看一下伦敦的情况,伦敦有我所说传统交通系统,像火车、地铁、公共汽车,等等。火车每年从伦敦市外把很多人运输到伦敦城当中,每年所运输的量达到220亿乘客公里,公共汽车来讲达到50亿,地铁来讲达到75亿。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伦敦公共汽车和地铁个人乘坐里程,1983年的时候,蓝颜色那根线就突然之间上升了,那是因为一些社会的变化。而且在后之后红颜色的线,公共汽车那根线2000年左右也开始大幅度的上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本来伦敦也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城市,回答是这样的,我们在1982年的时候伦敦有一个新的市长,他把公共交通费用大幅度的下降,因为在这里大家看到有一根线就是伦敦平均票价支出,1983年的时候减少了公共交通的费用。前面那一张显示的是公共交通费用下降之后我们选乘公共交通工具的数量就大幅度的上升。

  到了2000年的时候,倒不是因为公共交通费用有多少变化,但是2000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买票开始出现了电子化的进程。你只要换一下卡,你就可以非常方便的进出。所以很多人就使用这些数字化的车票。这其实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的变化,而是一种社会的变化。其实这个社会、技术各个层次的变化,我们都必须考虑到。

  还有一种交通的方法就是自行车或者步行,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模式,这个是不能够被忽视的。同样我们要举伦敦的一个例子,不过我要再强调一下其实全球有很多的城市都有不同的情况。这里大家看到的是大型城市的交通出行方式,这里(PPT)列了不同的城市。大家在这张图上可以看到每个城市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黄颜色是私家车,蓝颜色是公共交通,绿颜色是自行车和步行。要告诉大家不同城市方法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有一个解决方案可以解决所有城市的问题。每个城市在交通出行方面也有它不同的特点。

  我们再来看一下公共交通系统,包括能够每天运输几百万乘客的基础设施。我们看一下到底有哪些呢?还有哪些交通方式,一个是有轨电车,它在城市里边有很悠久的历史,而且全球很多地方开始流行起来了。这张图上大家可能有轨电车现在越来越时尚化了,但是它很展空间,这些有轨电车占据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也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这个条件来建有轨电车。

  此外我们还有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在巴西就用很多。其实它跟有轨电车的问题是一样的,你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设施。这其实在巴西城市快速交通工具是非常有效的,轻轨也非常有效,但是的确要有很多基础设施的成本。现有的城市当中轻轨和地铁成本是非常高的。就是说早晚高峰的时候能够运输大量的乘客,非常高效,但是白天又不是非常高效的出行方法。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种不同的模式,叫城际单轨列车,它也有一些问题。它有点像汽车,规模比较小,它借于汽车和轻轨之间,你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打电话订一辆这个小车,只不过建在基础设施上的,不是在地上跑的。如果我们有基建的话,这也是非常吸引力和有效的出行方法,它就像一辆小车一样。是一个非常吸引力人的系统,你可以需要的时候打电话要车,可以把你送到你需要去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吸引力的哲学,如果100年之前当时没有人发明汽车的话,说不定就有人有这样的思路,可能在全球各个地方都会看到这样的城际单轨列车。

  我们一会儿再来谈车的问题。现在再来看一下为什么这么多人对不同交通出行方法都这么感兴趣呢?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太拥挤了,我们要不断地让人动起来了,另外一方面就是碳排放的问题。现在大部分的城市都有这样的议程,希望有减排的目标。还有我们所说的40个主要城市,他们很大的目标就是希望到2050年,在2020年碳排放基础之上进一步的减排。

  这些不同的城市,你可以看到他们的特点是不一样的,也没有所谓单一解决方案。我们推出的是碳排放示意图,或者碳波浪。每个城市都会纳入这四根曲线当中的一种。我们这里有四根曲线,分别代表着:改建与扩建、地面交通环保的能源网络以及城市架构。

  我们很快看一下,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改建和扩建的方法改善我们的住宅,这样的话就能够节省能源。这是第一个方法,而且也是每一个城市都希望达到的目标。另外缓解交通拥堵,因为有很多的排放都来自于交通系统,因此缓解交通拥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不管是通过地铁或者轻轨的方法。这也是很多大城市想要实现的第二个目标。

  第三点,我们能够让我们的发电更加的环保,更加的绿色。这可能花的时间长一些,可能需要花几十年的时间。而且环保的能源网络需要渐进式的打造起来。就是说你在最后完成这件工作的时候可能已经50年过去了。

  从城市规划这个角度来讲大家都非常关注城市架构问题,看一下伦敦、巴黎或者其它大城市,我想上海可能是这方面的例外。很多大城市过去100年都没有什么变化,伦敦的街道和100年前都是一样的。就是说城市面貌和架构的变化过程是非常长期的过程。所以城市架构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可能是100年的工程。

  现在城市交通是非常受欢迎的,事实上也表明了要更好地改善城市整个架构。我们其实有很多很聪明的方法,不一定花100年改变城市形态架构,尤其轻轨的发展也可以帮助你做一些改善。

  但是如果要做轻轨交通的话,你也必须拿到规划许可,要拿到土地,要开始做建造和运营。所以说你真的要做轻轨交通又不是容易的,也是要花很多力气的。我们如果基于汽车交通方面,这方面工作可以开展的话,又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改善。谁来承担这个成本,购车消费者而不是那些纳税人。这样的话可能社会上的这些人会更加愿意接受这样的方式。

  如果你自己买辆车可能愿意,如果叫你付出和你买车差不多价钱的税,你肯定要犹豫或者不开心的。如果推动汽车发展,肯定对改善城市交通是有改善的。

  更换交通工具是正确的选择吗?我们知道地铁是大家很喜欢的交通方法,每人每公里是90克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再来看一下今日汽车排放,每人每公里60克。碳排放的足迹是高过汽车碳排放量的。其实从社会角度来看,从整个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汽车也是更好的选择。

  我们都知道城市的公共交通,地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在这里也要强调地铁或者交通的出路并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法,最终的解决方法应该有多元化城市解决系统,既要有地铁,既要有公共交通,也要有汽车,这才是我们未来发展的目标。但是也有交通阻塞的问题,大家来看一下现在的情况。这里有莫斯科,上面是孟买,右下角我不知道是哪里的,这也是非常拥堵的情况,所以我把这张照片也放到这里了。大家可以看到拥堵是我们非常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如果要发展我们的交通,我们必须要发展低碳的、智能的交通系统。这两个方面的要求都应该满足。

  事实上在通用这里,它能够很好的满足我所提出的要求和条件。这是伦敦市民的交通出行的方式,24小时以内的出行方式。红色的这一块是汽车,我们可以看到在上下班的时候,汽车的使用达到了高峰。这的确是一个现实的情况。

  再给大家看一下传统的交通系统,220亿公里是火车的里程数,公共汽车是50亿公里,地铁是75亿乘客的里程数。事实上如果在这里有任何的提高,因为基数已经是非常高的了,所以说无论提高哪一方面,其实都需要大费周张。在现实情况下,在很多城市如果完全消除汽车,让交通系统再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我们如何更好的出行,我们需要做好出行的规划。这样的话我们从一点到另外一点就不需要花比实际需要更多的时间,你必须做好规划,就有很多智能系统帮助你做到这一点。我们现在机场有拿登机牌的系统,现在路边也有车站,什么时候车来时间的显示。现在这样的系统已经渐渐,很自然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去了。这些规划其实都是非常好的。

  这是智能交通的系统,我觉得这幅图很好地说明了我要表达的意思。事实上可以想象到在未来其实信息的传播肯定是无时无刻出现的,你的周边都会充满各种信息。如何调动这些信息,更好达成智能系统,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如果要让所有的这些交通系统,交通工具相互之间能够更好的联系,总体有更好的调动,我们整个系统必须有这样的安排。

  这张图非常有意思,这两个人看上去再普通不过了,他们可能是两个教师,他们肯定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他们在讨论一些事情。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有一个红圈,这个人手上拿了一个手机,这个国家虽然看起来很贫穷,但是他们有这样的手机。要有手机肯定必须有网络,有基础的架构,但是现在已经发展到不需要地面的基础架构。这样国家里边的人现在也可以运用手机,也可以运用高尖端的技术。这是很好的发展,我们以前认为必须有地面上的基架或者一些东西的部署才可以使这些人享受到这样的福利。

  但是并不是这样的,现在技术已经发展的更加成熟了。我们可能卫星导航系统需要花很多的钱,但是现在花的钱比以前少了,系统发达了,你的黑梅手机上都可以收到。现在这个技术已经发展到只要终端能够铺开,一些设施不需要大面积的陆地上到处铺。甚至有些国家如果比较小,不需要地面上的设施就可以用一些终端进行使用了。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像苹果、黑梅他们总是在不断地推动下一轮科技的发展,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新的技术由他们提出。事实上我们要更好的应用这些技术,能够解决未来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和挑战。我们不应该想当然觉得有这么多技术就可以应对一切,关键是实际的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解决。我们应该找到这些解决方案,当然可以通过手上所有的技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再回到现在,我们如果对于未来有一些畅想的话,我们应该可以比较乐观的。我们虽然有很多挑战,但是我们可以达成我们的目标。

  我们到底怎么样走到下一步?事实上我们很幸运,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我们未来将会怎么走。现在可以看到电动车已经会登上我们的市场了,在市场亮相了,通常会有价格上的问题,可能要应用我们的技术,能够尽量的控制住价格。我觉得我们以后的手持终端能够和汽车有更好的联系,能够帮助我们在整个网络当中达成更多的互动,能够使电动汽车有更多的功能,以被应用的更好。我们发现配电设备也是必须的,当然以后也可以做感应式的充电系统。我们就不需要有电缆来输电了,很方便的可以通过感应式充电系统来做。像这个可以释放6000瓦的电能。

  整个系统构架就是这个样子,非常好用。我们今年会在伦敦做这样的实验,我们以后就可以和整个电网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给车子充电,也可以非常方便的让充电的过程和电网有更好地沟通,有更好地联系。究竟需要从电网里边获得多少电给汽车冲,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智能终端技术达成的。我想很有可能未来比我们想象的近很多,只要我们运用手头上的技术,有意愿去解决的话。

(责任编辑:王慧芳)

[我来说两句]
更多说两句>>  

精准搜索: 5万 8万 12万 15万 22万 35万 50万 70万以上
两厢轿车 | 三厢轿车 | 旅行轿车 | 敞篷轿车 | 运动轿车

更多 >>搜狐焦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