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汽车讯 6月25日,上海汽车发布公告称,拟将募资用于自主品牌乘用车、商用车以及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总成项目和技术中心建设二期项目的投资开发与建设。
根据上海汽车公布的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预案,其将发行股份数量将不超过9亿股(含本数),每股面值1元,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00亿元。
荣威瓶颈隐现,加之目前与MG “蹩脚”的双品牌发展模式,使得一直急切做大自主品牌的上汽发展步伐明显沉重。同时,随着一汽、东风和长安在自主品牌方面的不断发力,胡茂元此时考虑的是将如何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投入巨额资金进一步提升自主品牌的研发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是看似最为可行的手段之一。
主要运作自主品牌项目的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在成立之初,上汽便制定了产品中期规划,意在到2010年推出RV车(Recreational Vehicle,即休闲车)、中级车、紧凑型车等5个平台,包括跑车在内超过30款车型,价格覆盖面从6.5万元至30万元不等。然而,在经过近4年的发展,前后陆续共推出的7款车型中,唯独荣威550打破了僵局,在中级车市场占据得一席之地。
据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车共实现销售89,935辆,同比增长153%。其中荣威550的销量为64,408辆,占其总量的71.6%。MG3SW、MG7及荣威750的销量分别仅为11,247辆、3,615辆和10,602辆。
随着被寄予厚望的A级车荣威350的上市,与荣威550才开始互成掎角之势,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荣威品牌的市场地位。截止到今年5月份,上汽自主品牌前5个月的销量累计达到63,915辆,其中荣威550共实现销售39,877辆。荣威350上升势头迅猛,5月销量达到了4,310辆。最先上市的荣威750销量则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备受车主诟病,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款鸡肋车型。
在收购整合南汽后,尽管MG多款产品与荣威实现了同平台共线生产,但其几款车型的市场销量始终不见起色。
被称为荣威550“胞弟”,定位“全球车型”的MG6自去年12月上市以来,在经过近半年时间的销量爬坡后,市场表现只能用“平淡”二字形容。
除去MG品牌相较于荣威略显弱势的因素,两款车几乎如出一辙的轴距、内饰、动力总成等配置,致使很多消费者认为MG6只是荣威550的“换壳版”。据了解,MG6与荣威550的轴距(均为2705mm)和车宽尺寸相同,且双方搭载的都是1.8 VVT和1.8T全铝涡轮增压发动机,并同样配备5挡手动与5挡手自一体变速器。
在荣威550销量企稳攀升,保有量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品牌认可度和产品口碑已经得到很好的传播。因此,在两款车之间犹豫不决的潜在消费群体,左右权衡之下往往还是放弃MG6。
此外,同档次的车型,MG6的价格略高于荣威550,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消费者最终倾向荣威550。
两款车最大的不同无疑就在外观设计上。荣威550采用的是三厢设计,MG6是掀背式设计,车身高度稍高,运动感相对较强。上汽原本是想借助MG的时尚外观设计吸引3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但事实证明,品牌和产品区分不明导致MG6未能如愿受到市场热捧。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看一个企业控制市场的程度取决于其使自己产品差异化的成功程度。从这方面看,上汽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还不到位。
原本上汽希望借助产销量不大但源于英伦的MG品牌主攻包括欧洲在内的海外市场,力争能在海外谋求生计,但至今却难破冰。再加上国内差强人意的表现,为MG6进军海外又增添了几分悬念。
据悉,上汽早前制定的发展规划中曾明确提到,至2010年,上汽自主品牌海外预计销量将超过4.5万辆。
上汽集团副总裁周郎辉近日重申,“今年下半年,MG6将进入欧洲市场”。上海汽车总裁陈虹日前在上汽集团内部的品牌计划会议上也表示,将于年底在上汽位于英国长桥的工厂生产MG6轿车,预计 2011年第一季度推向市场。
业界普遍认为,当前阶段,对于屡屡受挫的自主品牌而言,欧洲市场并非福地。华晨汽车、陆风汽车、长城汽车以及力帆等自主品牌在经过几年的推动后,依然未见成效。
上月底,在盖世汽车网就国内自主品牌现阶段是否应进军欧洲市场展开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共计877位汽车业内人士参与的投票结果显示,88%的人士认为,自主品牌出口类似欧洲这样的成熟发达市场并非是现阶段的优先发展战略。
Worldwide分析师黄哲睿此前在接受盖世汽车网采访曾强调,欧洲市场目前正处于一个艰难的恢复期,而国内市场则相对处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外冷内热”的对比中,自主品牌应该集中主要力量做好国内市场。
因此,上汽率领MG6进军欧洲,前途难说乐观。尽管MG品牌留有英伦血统,但经过多次被转手,亏损直至破产出售后,其品牌力和产品力已经折损过半,回归欧洲是否能被消费者认同,是极大考验。
“关键还是要先做好内功。”一位长期跟踪报道上汽及其合资企业的记者如是表示。
在上汽自主品牌整体发展战略中,曾明确提到要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经营体系和开发能力,在整合全球资源的基础上打造宽系列的、能够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的自主品牌产品。并基于罗孚75和25核心知识产权,依托上汽汽车工程院,发挥双龙的协同效应,开发覆盖乘用车主流细分市场的全新整车平台和动力总成技术。
在双龙危机爆发之前,上汽视双龙将来攻坚跨界领域的一张王牌, MG则担负起出口的重任,出击海外。但在目前看来,这两步棋都应重新调整。
在上月举行的上汽集团技术创新大会上,上汽方面宣布,至2014年,集团在自主品牌建设的累计投入将达到170元。而在整合南汽后,上汽在MG品牌上已投入40多亿,后续至少还将投入数十亿乃至上百亿元才能打造出一个成熟的品牌。目前,荣威基本已达到收支平衡且略有盈余,但上汽自主品牌整体上仍处在输血期,亟需大规模资金的投入。
上海汽车的2009年报披露2010年将投50亿元用于并购,其中乘用车最多30亿元。截止目前,上汽在并购上一直无大动作,近日坊间传出的收购云内动力被证实双方仅有技术合作,并无在资本层面接触。
随着国内乘用车方面可并购资源日渐减少,上汽在自主品牌发展策略上很有可能将主要倚重“自身力量”。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依托已有的资源优势,大力度投入资金加快推进自主品牌的建设和发展,稳固提升荣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补齐MG品牌短板,是目前巩固其龙头老大地位的切实手段。
(作者:渐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