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扭的瓜不甜
多年以来,尽管有政府这个“老娘舅”极力撮合,但当事双方并不领情。
从2003年首次传出奇瑞、江淮重组的消息开始,两企业领导就疲于辟谣。
目前,奇瑞汽车有自己的乘用车和商用车,在国内汽车市场上战绩显赫,更是自主品牌的旗帜;江淮汽车资金充裕,已发展成为以轿车、轻客、轻卡、大客车为主的业务较全面的汽车企业,谁整合谁?如果“牵手”成功,谁来掌管“大安徽汽车”集团?
江淮汽车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自然愿意采用股权收购方式,但在“大安汽”项目中,奇瑞势必将发挥主导作用,奇瑞可能更倾向于资产置换的方式。
但事情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我们不会和江淮合并,如果合并谁当家都不好。”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如是表示。此前,左延安曾多次表示“我不能说哪一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无论怎样变化我们都是主攻。”“主攻”即意在主导。也就是说,江淮不愿意被奇瑞兼并。
政府有意,企业不甘,强扭的瓜毕竟不甜。
分析人士指出,强弱联合比较容易,强强联手就比较困难了,因此,作为主导方的安徽省政府或许有这样的打算——让两家企业先在新能源项目上合作,然后再寻找合并的机会。
重组方式猜想
由于相关利益的不可调和性,双方的“合并”极有可能被“合作”所替代。整理各路专家的看法,大致得出三种可能的途径,第一种可能性是江淮乘用车公司与奇瑞整合,而奇瑞的商用车公司则整合给江淮,这样就能优势互补且互为主导。
第二种可能性是派出“空降兵”,由安徽省国资委成立“安汽集团”,空降一个过渡性人物当“大安汽”的一把手,左延安和尹同跃各自负责原来的业务,让两个分公司慢慢磨合,等理顺关系后再由其中一位任一把手。
第三种可能性是“产业联盟”,或许这是各方最能接受的折衷方案。由政府层面携手建立一个联合体,将奇瑞、江淮两家公司的业绩、产销规模归到一个大的公司内,两家公司依然独立运作。这样不涉及到资本层面,不会一方吃掉一方,也可避免一家陷入困境殃及池鱼。
“大安汽”无疑是一场政府主导的婚姻,愿望虽然很好,但“近亲”结婚却可能埋下隐患。
“大安汽”只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安徽省地方政府虽可借此实现省内资源的整合,确保肥水不外流,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成立“大安汽”的意义十分有限,虽然在年终报表上,业界会看到一个“强势的大安汽”出现,但这只是简单的将江淮和奇瑞的数字叠加。从互补性以及产业发展来看,作用也未必有想像中的大。
“联合就是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如果联合后还是各干各的,那能有什么效果?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合。”一位行业专家坦言,双方在竞争过程中独自发展,将有利于双方扩大自身的优势,有利于在整体上壮大安徽省的汽车产业。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