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上,关于付强的新闻,止于11月18日。距离其在微博上正式宣布卸任上海大众斯柯达品牌营销事业部执行副总监的时间,仅18天。
企业的人事变动,如同一支兴奋剂,引发短暂的喧嚣之后,舆论很快归于平静。
“正常”的背后,通常都会隐含着某种真相,更准确点说,应该是某种变化。只因一些“胶着”的现象存在,才会促成变化的必然。
这位实现斯柯达品牌在中国“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茁壮成长”的主导者,为何在事业如日中天时选择离开?媒体都铆足了劲,要挖出所谓的“内幕”,无论是“内部清洗说”还是“斯柯达收权说”,其实都没有接近事件的本质。
即使外界看来,付强离去的时机太过突然,但抛却外在因素,就本人而言,“职业经理人”的角色,注定其不会长久扎根在某处。当成功带领斯柯达在中国顺利步入第二阶段的时候,此时的他,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当然,并非特指付强,而是 “职业经理人”这个群体,自发性的内心诉求。
45岁的成功男人,下一站将会是哪里?
有人说,付强将重回奥迪,也有人说,付强将就职沃尔沃,更有传言者说,付强要去奇瑞??种种猜测,遍布坊间。虽然沉默不语,但这位营销人才的曝光度,已不是他自己能够控制的。不用多言的“付氏标签”是:2010年前三季度的销售中,完成了133568辆的销售目标,并在9月份完成新车销售2万辆,总量已经达到上海大众总销量的五分之一。
就在传言止于汽车圈时,《汽车人》独家获悉,付强或将离开这个他深耕22年的圈子。换言之,他的新开始,将是一个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在中国汽车工业爆发式增长的大好背景下,放弃“汽车人”的光环,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一种纯粹的追求与独特的人格支撑。
也许会有许多磨难,甚至不排除失败的可能,但是,未来,谁又能说得清呢?如果不想重复在既定轨道前行的生涯,那就必须转身。对于很多职业经理人而言,能够提前看到10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其实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斯柯达在中国,已经翻过了最为沉重的一页。现状,之于大众中国、之于上海大众、之于斯柯达、之于付强,都必须进一步改变。
斗士的战场
热衷于在没有路的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道路,当路宽了,走的人多了,另一块等待挖掘的拓荒地,又会出现他们的身影。有些人,天生就是这样的“不安分”。
付强的风格,正在于此。22年的汽车生涯,划出了他的特质,甚至可以归于学者李褒曼所推崇的一种风格——“角斗士”。即拥有强大的信仰与价值观,为之奋斗不已。不光有雄心与豪情,更重要的是用切实可行的战术和手段来实现它。
当然,前提条件是,你必须得有一个挑战性足够的平台。于付强而言,一旦拓疆的挑战失去,或许一切将索然无味。
对比付强早年的奥迪生涯,与现在的斯柯达履历,二者有着高度的契合。
1999年,在一汽集团有10年工作经验的付强,以“一汽-大众市场部部长”的身份,调任一汽-大众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奥迪品牌的推广营销。彼时,奥迪品牌刚刚引入中国,而部门也仅有付强一人。
5年后,奥迪从开始国产,到成为中国高档轿车的领头羊,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出色的营销团队、对中国市场的认知、忠诚的客户群体??先行优势从那时一直延续到现在,至今未被“眼红”的竞争对手所超越。
当奥迪品牌的“中国骨架”完全成形之时,付强选择了离开。于2006年5月,加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任斯柯达事业部部长,主要负责斯柯达品牌营销。
与奥迪类似,这同样是一个全新的品牌,但更有难度的是,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这个起源于捷克的百年老品牌,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大量出口到中国市场,更多用于当时的出租车??斯柯达品牌在那时的中国留下了“低端”的印象。
也就是说,付强所在的营销团队从建立之初,就面临着两大消费群体,一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对斯柯达有所认知的群体,一是2005年斯柯达品牌落户中国之后才对斯柯达品牌有所知晓的用户。
相比于将一个全新品牌做强做大,斯柯达的任务更为艰巨。彼时的付强,很形象地做出这样一个比喻:“一开始我们做斯柯达品牌的时候,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看似一张白纸,但实际上这张纸并不是太白。对于前者我们需要把这个纸洗白,至于后者,我们需要在上面重新作画。”
3年后,斯柯达品牌在中国从一个基本未被认知的状态到今天逐渐被大家认可,中国甚至成为斯柯达全球最好的市场。这个速度,远远超过了斯柯达总部的预想。
“付强很适合做这种新品牌创事业、‘打江山’的工作。”在刚刚进入上海大众斯柯达的时候,业内人士这样评价他。但更为准确地来讲,他更适合的,是站在风口浪尖,一次次超越自己,他是一名斗士,当一切归于平静时,他必须寻找更猛的潮头,无论去哪里,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了他的“名片”。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