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朱德照: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创建之始末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2010年12月28日14:13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杂志 作者:葛帮宁

  转折点

  1980年是个很大的转折点。在极左年代,知识分子非常压抑,一天到晚夹着尾巴做人。1980年代政策改变,为筹备三汽,由饶斌带队兵分几路出国考察

  到了1969年,情况稍微好转,也不怎么打人了,我爱人被放出来。1970年我们又有大动作,搞了个CA390——60吨矿用自卸车。当时中苏关系破裂,美国资本主义国家又对我们封锁,中国根本没有60吨车的概念。我们见过最大的车就是25吨的玛斯525,后来又有个27吨别拉斯540,都比60吨整整差了一倍多。这么大的车,怎么搞?

  任务是国务院下的,原因是钢铁不够用,要搞铁矿石,露天矿需要大吨位车来运输。当时国外已经有了100吨的矿用自卸车,我们看过报道,但只有一张图片,里面具体怎么设计怎么布置的根本看不出来。

  文革时,什么都要革命化,设计也要革命化。我们14人组成的设计小分队,就要到现场去跟工人师傅结合搞设计。我记得接到任务时,还有8天就到春节。但我们二话没说,马上卷起铺盖就奔向位于本溪的南芬露天采矿基地。对我们来说,能有实践机会就很高兴了,只要不整天坐在家里搞运动就行。

  露天采矿基地在很贫穷的山区里,条件非常艰苦,对方只能给我们14人提供一个大房间,里面有个大炕用来睡觉,上面铺着粗席子。图板图桌也都放在这个房间,只能坐在炕上搞设计。全铺开还不行,第二排还得放些桌子。每天早上8点,我们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在现场,记录下他们怎么用车,对车有什么具体要求等,晚上就回到住处加班搞设计。

  参考车就是上面提到的玛斯525和别拉斯540。由于他们还要搞生产,不能全部拆开来看,只能从外面看看,想像里面结构如何;通过对标参考车的尺寸,研究应该设计成什么比例。

  矿上没啥吃的,食堂每天只供应窝窝头,再加一碗土豆熬白菜,一点油都没有。我们经常干到晚上12点多,有时候是凌晨2点,肚子饿了,只能吃从食堂带回来的窝窝头。东北冬天很冷,窝窝头又冷又硬;有炕但不烧火,只得把棉袄等全盖在身上。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4个设计师一共搞了40天,画了2400多张图纸。矿用自卸车跟我们以前设计的解放牌和东风、红旗轿车完全是两回事。设计中,我们还用了很多新结构和先进技术,如液力悬架、动力转向、液力传动等。有些技术我们只在国外杂志上看过,但它到底是什么原理,什么结构,全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

  做完设计,在之后的10个月里,我们基本上没有一天睡过6小时以上的觉。大家全身心都投到自卸车的样车试制上,都想把被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时间给抢回来。自卸车的所有零部件都要重新开发,比如轮胎的直径2.1米,我们先做模子,然后到橡胶厂量身订做。1970年12月31日,CA390一次试制成功,我们感觉特别轻松。

  我们沉浸在这种对精神的追求中,从来不觉得这就是苦,只要把汽车弄通了,造出来了,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看看现在,日子好过了,人们却把物质看得越来越重。

  对我来说,1980年是个很大的转折点。在极左年代,知识分子可以说非常压抑,是臭老九,一天到晚夹着尾巴做人。我到一汽较早,也是个追求进步的青年,当过团支部书记。1954年一汽要派一批人到苏联学习,第一批名单中本来有我,但一政审我就被刷下来了。

  什么原因?解放时要求我们写自传,家里有什么社会关系和海外关系,都要写清楚。我很老实,就全写上了,政审时,只要涉及有海外关系的,全被刷下来。让人觉得组织上对你的不信任,我当时是这样一种心情。

  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下半年,为筹备三汽(重型汽车厂),由饶(斌)部长带队,兵分几路出国考察。三汽筹备组由方、李岚清负责,调集了一批人,但专业不全,就从其他单位借调了少数急需的专业人员来充实,我也在其中。我们去了不少国家,国外一些重型汽车厂听说中国要搞三汽,都觉得是个好机会,都来跟我们谈合作。最早是跟奔驰谈,对方听说我们的规模是15万辆,感到不可思议。

  接着又跟通用谈,通用邀请我们去参观其英国工厂。这边刚一谈,那边福特知道消息后,也赶来邀请我们去参观其位于伦敦附近的邓滕技术中心,当时福特正在做全顺车。我们看过后,认为这款车非常好,回来后就向二汽推荐。

  但二汽当时全心全意要做小轿车,要跟法国合作。为什么选法国?因为法国给的条件较好,政府可以提供贷款。福特这边是积极促进,还专门成立了中国科,科长叫阿卡,祖籍土耳其,英文比较难听懂,他非常虔诚,结果二汽却不愿意谈,此事就搁下了。后来在美国又看了通用,福特的很多整车厂和零部件厂,以及技术中心和试车场。

  这时我的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我感觉自己在政治上得到了信任。另一方面,出去后,我真正开阔了眼界,过去只是在杂志上了解国外的一些片段,现在是眼见为实,看了很多工厂、试验室和试车场后,我受到很大启发。改革开放后的这段经历,对我后来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起了很大作用。

  我由三汽筹备组回来后不久,汽研和设计处合并,汽研前身是南池子试验室,成立于1950年。一汽快投产时,上面领导希望试验室能很好地跟一汽结合,1958年南池子试验室就从北京搬到长春。尽管在同一个地方,但在当时的体制下,两个系统很难融合到一起。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技术人员之间的相互交往,比如那时我们要搞空气悬架,他们也在搞,上面结合不起来,我们就私下交流:我们做了些什么?他们发现了什么问题?相对来说,南池子试验室更偏重于理论,但它也跟外面的一些小厂联合,做过发动机及一些整车等。跟像一汽这样的大厂比较难结合,因为大厂有自己的一套系统,不像小厂那样完全依赖它。

  1980年两者合并成立长春汽研,一些机构就被打乱了,我到情报室干了一段时间。1982年底,我被调到一汽总厂的总师室,韩玉麟是总工程师,我在一汽总共干了32年。1984年我被调到天津,正式办调动手续则是1985年,主要任务是去创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当年我54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责任编辑:zhangliyue)

[我来说两句]
更多说两句>>  

精准搜索: 5万 8万 12万 15万 22万 35万 50万 70万以上
两厢轿车 | 三厢轿车 | 旅行轿车 | 敞篷轿车 | 运动轿车

砍价团 试驾 预订

更多 >>搜狐焦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