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一方面鼓励外资汽车企业进入中国,另一方面在股权安排、产品引进方面加以限制和引导。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合资汽车厂商遍布大江南北,销量也节节攀升。时至今日,中国汽车已经几乎成为合资企业的天下。
说实在的,合资本身是互利双赢的,虽然我们打开了市场,却并没有获得真正技术。由于民族品牌起步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上是外资给什么技术,我们就用什么技术,中方合作选择面很窄,消费者也得无奈接受。因此除了合资车,就是进口车,进口车太贵,只能选相对便宜的合资车。许多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很成熟的技术,20世纪初才拿到中国来。实际上,老外并没有拿出最新科技,其最好的车是在国内用的,真正在中国应用的技术,也只算二流技术。如前两年吹得神乎其神的双VVT发动机,其实在许多发达国家早10年就普及了。
要逼合资汽车出绝招,关键是自主品牌要争气。的确,近几年来,自主品牌汽车吉利、奇瑞、比亚迪、江淮、长城等,不断在科研上加大投入,推出新产品,抢占了部分合资车市场。逼急了,合资车也不得不拿出一些看家本领来。相对而言,通用汽车为挽救当前危局,拿除了有相当科技含量的科鲁兹、新君威、新君越;广汽丰田也迅速将进口汉兰达国产化,奔驰也一改其高傲姿态,在合资车上,采取了积极融入中国市场的策略。
利益源于实力,实力见证于竞争。在合资企业内部,外方掌控着U型价值链两个最高端技术和品牌,并且在运营模式、供应链资源和管理方面、质量监控等几乎所有环节都占有明显优势。因此,几乎所有合资企业中,外方的话语权都高于中方。显然的结果,利益分配必然更利于外方。对于合资企业生产的每一辆外资品牌车,既然用我的品牌,自然要收取“品牌使用费”;新车在国内市场进行试制、投产,同样收取“技术转让费”,甚至由于外方在研发部门占据主导地位,研究出新产品通过技术转让卖给合资企业;合资企业引进试验、制造的设备,也要收取“设备购置费”。要想让合资汽车出让最好的技术,除了民族品牌继续努力外,似乎别无他途。作为民族品牌,现在还是先下苦工夫、韬光养晦虚心学习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