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推动科技进步,增进国际交流,引导节能减排技术趋势,“200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于2009年10月20-22日在北京举办。本届年会得到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广泛支持,包括众多世界知名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在内,近550多名汽车行业的专家学者、工程师参会讨论。
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此论坛分享我国汽车技术最新成果,争辩方向,激扬思想,以下是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刘福水发言实录:
这个图是丰田提出来的,说混合动力作为一个桥梁,这里我大胆的对国家信息中策的预测图提出一点点质疑,因为我个人认为动力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受社会的约束,第一燃料是可再生的,第二是无污染的,这是基本的前提,剩下哪个技术有竞争力,哪个有市场前景,这是由市场说的算的。一方面应该有市场的调研,或者有一定技术的支撑,更重要的应该有一定的模型,所以我想知道一个数据出来它的模型是什么?否则就会把技术的发展和学术的领域引向歧途,比如说2030年美国政府提出来燃料电池作为未来动力,现在还提出来混合动力是一个方面,我们国家应该走什么样的路,一方面应该做一些分析。
我首先觉得内燃机不是一个西洋产业,因为现在看来我们的研究是越来越热。另外混合动力里头,它的能源核心基本提供源还是那个,我本人在做氢燃料内燃机的开发,现在我们做的效率水平基本上跟燃料电池相当,我所谓的相当是说一吨的轿车百公里的轻耗量额就是1公斤多一点点,所以内燃机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在这儿我向大家介绍的是在过渡期的内燃机。内燃机大家提了很多方面的技术,这里我借用国外的一个合作伙伴,整个能源分布情况,大家可以看到燃料可以提供百分之百的热能,接下来在内燃机中大概又损耗了60恩%,然后内然箱又损耗了10%几,真正驱动车轮的动力也就剩下10%几,所以对于混合动力来讲是一个整体优化的过程,另外我们还要抓它的主要矛盾,谁浪费的能量多做谁的工作,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主要是做内燃机的工作。那么从哪几个角度混合动力可以获得好处呢?比如说制动转油,可以把整车安排的更加紧凑,也可以节省油耗。更主要的,还是从动力系统的优化和系统的匹配上来获得。所以我们要抓住内燃机这个主要矛盾,那么内燃机应该怎么走呢?我这里给出了三条曲线,蓝色的曲线是标准的或者说理想的发动机的扭矩。绿色的是电机,也就是混合动力的另外一个动力源,如果把这两个扭矩加在一起就出现了这条粉色的线,实际上我们用发动机用的是扭矩。
这时我们就能够得到这么一个启示,假如说我们要保持原来扭矩的效果,或者大一点发动机扭矩的效果,实际上低速这块有很大的富余,那么怎么做到油耗的减少呢,混合动力第一个就是做到油耗的省油,既然我们把油当做第一个目标的话,这里有一个低压缩比、膨胀比的循环,因为阻碍提高压缩比的技术是爆震,我们用低的压缩比、高的膨胀比不就解决这个矛盾了吗?但它带来了一个问题,低的压缩比必然带来的是降低冲量,所以我们在提升扭矩的同时功率损失的很小,但这个系统很复杂,我们很难应用,所以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应用。后来米勒先生把它做了改造,很简单,就是把进气的角开大一些,排气的角减小一些。提高了压缩比,推迟进气的时间,就可以实现循环。在原理上来讲,它就是牺牲部分排量换来较的高热效率。效果上,牺牲低速扭矩,但获得了低的油耗。
刚才说了一个理念,怎么实施呢?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有一个做法是提高几何压缩比,控制的多大合适呢?发动机的油耗和效率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里做了一个仿真的模型,这里有一个绝热的过程,而实际上发动机不是绝热过程,用这个过程压缩比从10提高到13.5的过程我们可以或者6-7%热效率的提高,但是压缩比不能任意的提高,所以我们做的过程中就以意志爆震作为它的约束条件,我们以压缩终了的压力作为优化的边界,于是我们改变不同的压缩比,我给定不同的进气拐角就可以得到不同压缩终了的压力,最后以爆震作为约束,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压缩比对应最晚的晚关角是多少?然后就可以得到绑定的关系,最后就可以做到系统的仿真,可以得到最低油耗的压缩比。最后的结果,在任何一点压缩终了的压力都不能比原机的压力高,最后就能获得一个参数。
最后,以长安475Q混合动力做了一个优化,重新设计活塞项,将压缩比由10提高到13,进气门关闭角和排气开启角均适度滞后。我们获得的效果,大家可以看到(PPT)。这个图是一个对应的关系图,虚线是原机的特性,实线是改进以后的特性,大家可以看到这是260g时候的油耗线,在全功耗范围内油耗大幅度的下降,并且低油耗区大幅度的扩展。但村发动机循环这一项,最后就能达到8-10%油耗的减小。
刚才得到的效果实际上我认为还不是最理想的,一方面受到空间的限制,当时几何压缩比已经提高到了12。另一方面它是一个折中的效果,假如配合VVT技术可以使全工况的性能进一步改善。
混合动力系统中发动机的能量损失起主导作用,发动机性能的优化匹配在混合动力系统研发中不容忽视。阿特金森循环是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改进的有效途径。
我的汇报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汇报问答环节
提问:
刘福水:发动机的排放实际上和循环没有必然的关系,理论上这样的改变几乎不影响排放,为什么呢?因为对有效的压缩比并没有提高,但实际上是有所改善的,因为膨胀比加大了,然后燃烧进一步的充分。
混合动力系统,它最主要的排放,或者传统发动机系统最主要的排放是在启动、待速、调整过程中,这个过程完全可以通过电机替代。
提问:
刘福水:冷却水温和进气温度是两个概念,理论上,一个新的发动机要经过环境的实验、高原等等实验,但我个人认为从理论上看来不应该有影响,因为燃烧过程从开头到结尾,燃烧结束只要不比原来恶化了,变化的就是膨胀比那块。
提问:进气门的角进一步增大的时候有没有引起回火的可能?
刘福水:理论上是有可能的,实际上我觉得基本上不可能。理论上为什么不可能呢?现在对于我们这个发动机平台来讲,汽油机在燃烧过程中,喷进去的油,如果是百分之百来算的话,实际上循环进去的油连30%都不到,实际上油是喷到气门和进气道过程中,但大部分油没有喷进去,然后等下一个循环才进到里面去,所以这实际上是滞后一个循环的。从这个角度上理解,喷油控制好的话障碍没有发生本质的差异。
第二,说到回火,实际上回火是最大的事,着火就三个调整,第一适当的温度,第二必须有可燃气体的状态,第三,得有货源。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优化和CMB的设计解决这个问题。
主持人:谢谢刘教授的精彩发言。下面有请北京迈斯沃克软件有限公司的陈炯先生,他的题目是:使用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开发混合动力总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