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靡花,一种浓郁而热烈的花。它总在百花凋零,花期将去时最后绽放,所以人们会用“花开荼靡”来形容困苦中仅存的芳华和绝境里升腾的最后希望。这恰似2009年中国汽车的写照。这一年里,当全球车市仍在愁苦中挣扎时,中国汽车却一扫阴霾,不但逆市扭转,更以不可思异的速度暴发增长。
逆转:这一年,谁都没料到
2008年底,金融危机下的全球车市仍看不到复兴的迹象,北美车市继续在崩盘和破产间挣扎,欧洲和日本车市依然动荡,而当年中国车市受此波及,最终也没冲破1000万大关。面对新的一年,国内大小汽车厂家都谨慎压缩着2009年的排产计划,媒体和业内专家也忧心重重。甚至有权威分析认为,无论全球还是中国车市复苏,最早要到2010年后。然而意料不到的是,2009年的春天尚没到来,中国车市的坚冰却悄然消融,随着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发布,2月产销数据出现回升,到了3月份,月销量突破阔别数月的百万台关口,并随后一直保持。上半年销量定格在600万台,同比增长率达16%。笼罩中国车市的愁云一扫而去,只是惊喜中的国人没有料到,这仅是个开始,下半年车市越飚越快,售量纪录逐月刷新,11月份产销历史性双突破130万台,全年突破1300万台已成定局,稳居全球冠军;而增幅高达40%,堪中国汽车近年来最“丰收”的一年。
政策:是谁橇动了车市的杠杆
2009年1月,为拉动消费缓解危机,国家出台了1.6L及以下排量车辆购置税减半政策,据此政策,购买小排量车的消费者可减少1000-3000元开支,力度不小。然而即便当时持最乐观态度的人也没预料,这个新政将会带到多大的拉动效应,2月份,车市止跌,小排量车明显增长,3月份月销拉出漂亮的增长曲线,中国车市的逆转大戏上演。根据中汽协会的统计,在减半政策的直接作用下,1.6升及以下乘用车对今年整个国内车市的增长贡献度高达85%!
今年还有两条引有注目的政策,一是“汽车下乡”政策,二是“以旧换新”补贴。前者激活了国内乡镇及二三线城市的购车热销,直接拉动商用车和微车的大幅增长,。某相关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国内微车就增长54.46%,而全年微车总增量达到70万台以上。至于“以旧换新”补贴,虽然2009年效果不明显,但业内普遍将其看成明后年车市增长的“发动机”,毕竟它的强大效应在今年的欧洲车市已得到充分验证。
缺货:2009年车市的头等难题
去年底,困扰汽车企业的难题是严重的库存,一年后,摆在面前的麻烦变成了“缺货”。6月份,国内车市完成了连续四个月的高增长,某些热销车型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排队现象,在随后半年里,排队、加价、等车,这些前几年才出现的场景开始频繁上演。不少人在年中时还质疑厂家在玩“饥饿营销”的伎俩,到了年底,货源短断矛盾已到了抬头可见的地步,热销车型几乎刚驶出生产线就立刻被装车运往各地;在一线城市的4S经销店里甚至连样车都被一抢而空。
出现这样严重的货源问题,表面看是国内车市增长过快造成,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汽车企业们对市场和政策了解不足,市场的预测及排产计划的制定严重偏差。这次的措手不及给中国汽车行业上了重要的一课,也让聪明的中国汽车企业们发现了不足和调整的方向,这对于中国汽车今后的全球化和强国化至关重要。
下半年的货源矛盾也让很多厂家重新开始考虑增产和扩厂计划,包括大众、东风日产在内的不少汽车企业都将追加大笔资金投科用于扩建新厂,显然,今后几年中国汽车的布局已然埋下伏笔。
机遇:中国与世界的对话
2009年,中国汽车与世界汽车,谁给了谁机遇?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但不是悖论。
世界给了中国机遇,海外车市的动荡,让一直摩拳擦掌的中国汽车企业又看到大举进军的机会,2009年中国汽车出口结束了退守,出现进攻势态。而海外汽车巨头的起落和困境,更让中国汽车找到参与世界的契机。关于中国汽车企业收购海外知名品牌的各种消息在下半年层出不穷,有中途夭折的,也有尘埃落定的,其实会有几家百年品牌将落入中国人囊中这不重要,关健的是中国汽车,特别是中国自主汽车企业的实力和魄力已经震憾世人,汽车强国梦从没有如此接近。
中国也给了世界机遇,强劲的中国车市让海外车企看到了希望的辉光。中国汽车保有量是每千人30台,而全球的平均水平是120台,其中巨大的空间足以支撑任何一家汽车企业未来若干年的盈利和增长。海外企业决策人频繁穿梭中国,日产-雷诺全球总载卡洛斯·戈恩在中国几乎从北到南“梳理”了一圈;大众集团董事长文德恩在法兰克福车展面对全球数千家媒体,只接受中国记者的专访,语言对大众在中国的业务和布局了如指掌。
此外,海外集团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力度和广度也在加大,合作范围不再局限于资金合作和产品引进,技术、研发、新能源等各个汽车领域都有涉及。正式中国近年来在世界的国家地位一样,2009年的中国汽车也在大步走向世界,并开始显现一个汽车强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