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政策的驱动下,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或许将迎来真正的爆发期,只不过,在这之前,企业和消费者们还需要耐心等待——
新能源车新政:从“硝烟”中走来
望眼欲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消费者和企业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案的渴望,或许再恰当不过了。
从补贴方案最快于2010年1月出台,到后来又延至3月底;从针对个人购买行为国家最高补贴6万元,到各地闻风而动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车的推广新政几乎每天都在挑动着人们的神经。这一次,这一关键性政策或许真的该来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经过调查得知,经过“平衡”之后,最终的政策方案有可能在2010年7月公布。
但在这背后,博弈显然还是主要基调。
千呼万唤
“你还是问问财政部那边吧,我们只是配合他们做些标准化的工作。”3月31日,这本是“传说”中的关于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的日子,中国工信部装备司一位官员在电话里却对《中国经营报》记者打起了“太极”。不过,当记者向财政部求证《规则》的出台日期时,却被告知“财政部对外透露具体规划的制定细节”。
据了解,《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而其中,最受企业和市场关注的,是针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具体补贴方案。《规划》制订的依据来自于2009年3月由国务院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份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台的刺激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特别提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要求。其中,针对新能源汽车中的电动车,已明确提出到2011年要形成50万辆产能的近期目标。
2009年11月19日,在一次关于新能源车的论坛上,国家发改委汽车专家组组长王书林表示:“中国近期将发布新能源汽车技术规范标准,而与之相关的政策《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已由发改委上报国务院,预计2010年3月正式颁布。”
这是官方发出的有关《规划》于2010年3月出台的最早的声音。不过,这一时间表在2010年年初“被提前”了两个月。1月初,工信部副部长苗圩在一次论坛上表示,1月份之内可能出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而在发展方向上,鼓励不同技术标准共同发展。
随后,更为明确的声音出现在两会。期间,有工信部官员透露,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已经通过了工信部、财政部等相关部委提交的关于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案,正在等待批复,“有望3月出台”。
现在,3月已过,《规划》仍不见踪影。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一“惠民惠国”的补贴方案迟迟无法出台?
多头博弈
“关键是各方法利益无法平衡,各方对新能源汽车的前景还存在不小的分歧。”有了解内情的企业人士表示,这一点,在工信部和科技部这样最高层面的主管部门间也有所表现。
科技部部长万钢曾提出,如果超常发展,中国新能源车在2012年的市场份额要达到10%。科技部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财神爷”。按照规划,3年内我国将投入100亿元的研发费用以及200亿元新能源车推广运用资金,这笔资金主要由科技部掌控。
相比科技部的乐观,主管新车审批公告大权的工信部则显得“保守”了许多。2010年1月份,苗圩表示,2020年以前真正所谓的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只会占整个汽车销售量很小的比例,“我估计这一比例大约为10%~15%,也就是说,85%~90%的车仍然是传统的以石油为能源的汽车。”
此外,科技部和工信部在新能源汽车的主导权这一问题上的角力,也使得涉及新能源汽车的标准界定、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方案的政策迟迟难以发布。“关键要看节能率,不是说一电动就要给补贴。”上述工信部装备司官员的话似有所指。
而除了这些因素之外,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也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规划》的出台。
2009年12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完善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措施。会议建议,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13个扩大到20个,选择5个城市进行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的试点。按照“分工”,消费者购买新能源的补贴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而地方则负责对充电设施建设等提供补贴。这一貌似地方政府“亏本”的原则却引来了诸多市长的争夺。
比亚迪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王建钧透露,深圳正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的五个试点城市之一。据了解,上海、武汉、重庆、长春等地也在积极争取。“能被列入试点城市,一来是政绩体现,更关键的是投建充电站(桩)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对于地方政府的表现,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很好理解”。
妥协之作
“我知道那次会议,但协会这边没有参加。”3月31日,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这位专家所说的会议,是指3月20日由财政部经建司、发改委环资司、科技部高新司、工信部装备司在天津召开的扩大节能和新能源推广工作座谈会。这是一次“闭门”会议,除了上述四家政府职能部门,与会的还有一汽、东风、上汽、比亚迪、吉利、奇瑞和天津清源等十余家整车和相关零部件生产企业。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就“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财政补助方案、新能源车试点推广方案听取有关专家和企业的意见。而据一位接近该会议的政府人士告诉记者,《规划》的出台时间基本被确定在2010年7月份。
实际上,在这次会议之前,业内便有消息传出,“今后在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的给予上,国家很有可能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来考核。”具体来说,在纵向上,政策考核将可能落实到油耗标准上;横向上,谁的车型排放首先达到欧V标准,就奖励谁。”
果然,如此基调下,3月20日的会议达成了初步共识——无论是微型或者是轻度混合、重度混合甚至纯电动车,只要能降低油耗、减碳,都将受到鼓励。
目前可确认的是,被列入工信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公告”的都将获得补贴。据记者了解的情况显示,现在已有42家企业的47个产品上榜,涵盖了普通混合动力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甚至包括双燃料汽车。
“补贴标准肯定会有所区分。”前述中汽协专家举例表示,一辆纯电动的奇瑞QQ,售价才不过几万元,如果再补贴几万元,肯定不合适。对此,苗圩日前似乎已经给出了一个大致的答案:“补贴标准将根据节油的多少来确定,个人主要限定在购买新能源轿车,最高补贴大概5万至6万元,最少可能只补不到1万元。”
虽然细节尚未最后敲定,但由四家职能部门坐在一起听取意见的行为,本身已经表明“分歧”正在打破,看来,新能源车真的离普通消费者越来越近了。
激进的背面
又将是一场席卷全国的新能源车风暴,这一次,也许将比之前几次来得都要猛。
日前,来自国家相关部委各个层面的声音显示,涉及向私人购买新能源车进行补贴的《新能源车发展规划》不久后将正式出台,目前关于补贴额度的讨论,已经到了最后阶段。该政策的关键在于,此前新能源车“因成本问题导致车价过高而无法实现产业化”的局面,将被彻底改变,新能源车有了向普通消费市场普及的最关键条件之一。
这一步迈出去,我们将真正有理由期待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爆发,但同时,一些异样的声音却开始在这样一个“喜庆”的时节“不合时宜”地蔓延——政府和企业们做好准备了吗?这个准备包括如何迎接电动车产业化的到来,如何占领先机,当然,更包括如何避免资源浪费问题。
这种担忧是有原因的。
早在2001年,在石油能源严重紧缺、节能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为此,科技部安排了数额可观的新能源车研发资金,出于各种原因,这笔资金被企业“一抢而空”,同时,按照科技部要求,企业本身还要投入对等资金进行研发。一夜之间,各种成果参差不齐的新能源车被研发了出来,但由于车型本身问题及推广条件限制,这些投入巨资研发的车型只能呆在车库里,任由灰尘肆意遮蔽。
不知不觉间,从2008年开始,发展新能源车又被逐渐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一些致力于推广新能源车的政策此起彼伏,例如针对政府机关采购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以及“十城千辆”计划等。而为了政绩或其他原因,企业们新一轮的大干快上再次重演。“2002年,长安制造出了第一款纯电动车样车,并于同年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但至今我们并没有把它推向市场的打算。”看着20多位工程技术人员耗时多年、投入上千万元资金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如今灰头土脸的样子,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项目总监任勇曾很心痛地对记者表示。
现在,新的政策诱惑又将摆上桌面,企业们如想象中的那样,再次围了上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排名前30位的汽车企业,无一例外地都在进行新能源车的研发和制造。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在争先恐后地上项目,一些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地区和企业盲目创造条件也在争先恐后地上。而真实的情况则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大多尚处于研制试验阶段,产业化项目的进度尚处于萌芽时期。
有业内专家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车战略缺少的不只是基础设施的配套,亟待补课的地方还有很多。拿纯电动车来说,电池技术是主要瓶颈。研制成本低、体积小、持续能力强并且使用寿命长的电池,是破解新能源汽车难题的关键,而这些对国内汽车企业来说,还都是需要攻克的环节。
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情况是,新能源汽车还根本未进入量产化阶段、技术前景依旧不确定之际,对新能源汽车投资过热的忧虑却已与日俱增。
相关政府似乎已经注意到了这种苗头的存在。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不久前表示:“当前不少地区、企业纷纷上新能源汽车项目,新能源汽车热已经出现,不少企业实际上根本就不具备研发能力,也不掌握核心技术,而是外购关键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一是迎合政策和市场需求,而是借以上汽车项目谋求取得汽车生产资质,这不符合我们的政策导向,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也许用不了多长时间,伴随新能源车鼓励政策出现的,还有政府部门调控新能源车产业的一纸禁令,只是在中国正将新能源车看做与国际领先汽车企业实现同步起跑的机会的当口,这样的调控越早到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