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灵汽车帝国的兴衰
意大利著名的阿涅利家族是菲亚特的所有者,而它的缔造者是阿涅利家族一位名叫乔瓦尼·阿涅利(Giovanni Agnelli)的骑兵军官。
一战期间,贵族出身的阿涅利凭借自己的实力和与政界的关系,从政府拿到了数额惊人的订单,为军队提供军需物资,并开始制造飞机。政府不仅在订货上照顾菲亚特公司,而且还制定了对进口汽车征收高额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法案,使菲亚特公司独步意大利汽车市场。
一战结束后,阿涅利在著名银行家维托里奥·瓦雷塔的帮助下,通过自创和收购,先后拥有了钢铁厂、油漆厂、玻璃厂、电子厂,以及其它与汽车相关的子公司,真正成为一个自成一统的汽车帝国。阿涅利成为这个帝国中一手遮天的君主。
二战中,阿涅利起初与墨索里尼政府关系密切,1943年以后眼看墨索里尼败局已定,阿涅利立刻暗中与盟军建立了联系,为盟军提供情况报告、资金和物资。因而菲亚特在战后不仅得以维持,还从马歇尔计划中获得大笔资金进行重建工作。
1945年,乔瓦尼·阿涅利去世。瓦雷塔接管菲亚特。1950年代意大利经济全面恢复的过程中,菲亚特公司始终在产量和价格上保持主动,高度自动化的汽车生产线已将劳动力价格的影响压缩到最低限度。此外,政府继续奉行贸易保护主义,使得菲亚特汽车继续横行整个意大利。
进入1960年代,在欧共体的压力下,菲亚特原有的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伞开始动摇。瓦雷塔决定向东欧开拓市场。就在东西方冷战进入令人窒息的僵持阶段时,菲亚特公司在原苏联的伏尔加河畔建起一座年产60万辆汽车的大型工厂,再次体现出菲亚特公司只求利润不问政治意识形态的风格。
1966年,瓦雷塔宣布退休,乔瓦尼·阿涅利的孙子吉亚尼·阿涅利(Gianni Agnelli)接管菲亚特。此时正值世界汽车工业竞争白热化的时期。为了应付挑战,吉亚尼以收购兼并扩大规模为抵抗竞争的手段。他们首先选择法国雪铁龙为收购对象,意图籍此赶超德国大众。但是这项计划最终在1973年以失败告终。
1970年代是菲亚特公司最困难的时期。为筹集资金,公司竟将10%的股票卖给利比亚政府,引起轩然大波;菲亚特内部又迭出罢工事件,而恐怖组织“红色旅”更是将菲亚特公司的高级职员作为暗杀目标,公司先后有20多名职员遭暗算。
1980年,焦头烂额的阿涅利宣布退出菲亚特的日常管理,将公司业务交给“冷面人”塞萨雷·罗米蒂。罗米蒂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扩大机器人的使用范围,解雇了大批工人,使原来一直和公司唱反调的激进工会实力大减。他果断地从国外市场收兵,在欧洲市场推出低油耗的“尤诺”微型轿车,还将发展重点转向需求量大,订货量稳定的军工生产,使菲亚特成为意大利政府的主要军火供应商,而且还参加了美国里根政府的“星球大战”计划。到1980年代末,菲亚特公司重新占有国内60%的汽车市场。
进入1990年代,菲亚特的经营策略从内部调整转向外部联营,在法国、波兰、俄罗斯、美国进行了一系列外联活动,业务构成日益多元化。而在国外市场不断扩大的同时,菲亚特在国内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却在不断下降,多元化也最终导致集团业务过于分散,主业逐步萎缩。到了20世纪结束之际,业务亏损终于将菲亚特拖入债务泥潭,公开负债达61亿美元之多。■(文/《环球企业家》 出自:2003年3月 总第84期)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