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年“非典”成为中国人共同的记忆,它不但没有击垮中国人,更让国内的各行各业诞生“非典”经济。
关键词1 “非典”车市
非典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这一段时期汽车市场中家轿成为销售火爆的主力军。这一时期经销商仿佛在度蜜月,北京市场的经销商几乎家家都能达到一天卖出10辆以上的成绩。据分析,造成车市如此火爆的原因,主要是持币待购的消费者出于加强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放弃了公共交通,驾车出行成为这一时期消费者的首选,也因此点燃了市场的火爆。与此同时,全国大大小小的租车公司也迎来业务的黄金期,尤其是周租、月租的长期用户增加,也间接促进了租车公司的车辆换代,以至于促进了新车的销量。不过,车市火爆呈现南冷北热的态势,在非典的重灾区南方,大量促销的4S店仍无人问津,也间接促成了4S店舒适化、温馨化的改造。
关键词2
从10月份国产3系的亮相到11月底国产530i以69.8万元的高价上市,一向曲高和寡的宝马终于迈进了国产的时代。豪华车领域奥迪独霸的格局被打破。然而,新入场的宝马也只是扮演着搭台唱戏的角色,消费者期待的宝马低价入市挑战奥迪地位的情形并没有出现。真正上演的却是两者达成出人意料的默契,保持一致的稳定高价的策略,可见有钱大家赚才是国产宝马和国产奥迪心照不宣的策略。出于国产化率保底的原因,定价偏高的国产宝马颇有些无奈的成分,而更让其感到无奈的是当年名噪一时的宝马撞人案,这桩极富中国特色的刑事案件,意外地成为宝马在中国品牌定位的一大诱因。就像肇事案当事人所说的,“如果我开的不是宝马反响就不会如此强烈了”。
关键词3
2003年10月广州本田宣布对当年1月至9月期间生产的近5.8万辆车进行召回,赫赫有名的召回门因雅阁而催生。此后,10月底日产宣布全球召回200多万辆车同时涉及中国市场。在当年,召回只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车主对于召回报以陌生而神秘的认识。就召回本身而言,其实是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持续追踪和管控,也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但过度高速发展也造就了召回事件的频发,随着首例召回的诞生,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制定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也于次年正式发布,而如今,随着丰田陷入召回门,普通消费者也愈发认识到缺陷车辆召回的真实意义。
2004 乐极生悲倚瑟歌
萧条,成为2004年车市最显眼的关键词,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限制消费的政策的出台,冷上加冷,一冷到底。2004年车市尽管新车频出,从业者感受到的却是真正的寒意。
关键词1
车市大萧条
随着2002年、2003年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购车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几乎所有汽车企业调高了2004年度的产销预期。2003年非典期间,提前预支的消费需求迫使其后一年的车市迎来预料之中的降温。未实现目标而迅速扩张的经销网络承担了巨大的建店资本压力,加之大量库存的双重压力,经销商纷纷以降价搏杀市场并带动厂家重置价格体系,2004年几乎没有一款不讲价的车,而不断的价格战造就了消费者持币待购的心理愈发强烈,车市真正进入冰河期。
本报2004年10月23日对车市萧条做了深入报道“未来车市寄望中小城市”,极具前瞻性。
关键词2
车贷紧缩 雪上加霜
数据显示,自中国市场开展信贷业务以来,至2004年中,汽车消费信贷余额累计达1833亿人民币,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超过1000亿元的呆坏账,混乱的信贷市场让许多商业银行纷纷退出,新晋者望而却步。一边是银行因汽车信贷呆坏账过多而纷纷暂停汽车消费贷款,另一边是消费者因为对未来个人收入不甚乐观而谨慎贷款购车,双重因素打击着本就脆弱的中国车市。这一年,许多银行将车贷首付比例调高至40%,车贷收紧直接促使车市下降20%,销量暴跌催生降价潮,大幅降价又滋生更多的车贷呆坏账。如此恶性循环仿佛将中国车市一夜之间引上了一条不归路。
关键词3
新交法争议频现
2004年,《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征求意见稿)》亮相北京城,最大争议之处在于“机动车负全责”。这是一场生命权与道路权之争。此条款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社会各方观点的激烈争辩,北京市人大在制定最终《办法》时,没有实施“一刀切”,大胆采取听证会的方式让各种民意得以表达,最终确立了机动车车主无责任条件,减少无责车主的经济赔偿比例,获得了良好而广泛的社会反响。
本报在2004年12月23日C74版上,将新交法引争议的来龙去脉梳理得清晰而生动。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