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见证车市黄金十年 十年车市大事记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2010年05月27日08:07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综合报道

  2005 不经意间的剧变

  过往一年的萧条车市,促使各大车企重新审视激进的发展策略,库存过多、产能过剩使得生产方调整生产计划和营销策略,“饥饿”营销随之诞生。

此后,“授权”一词登上历史舞台,汽车大卖场这一页慢慢翻了过去。

  关键词1

  《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出台

  此办法的出台意味着“授权”二字登上历史舞台,汽车大卖场在其阴影下逐步萎缩。《办法》明确规定从事汽车品牌销售必须先取得汽车生产企业或总经销商的授权,获得授权的经销商才能到工商部门备案,未授权者今后在销售交易中无法开具发票。在品牌销售政策实施后,经销商被厂家严格管控,其中一部分甚至被强制淘汰出局。确立品牌授权销售的绝对地位后,争议巨大且持久。厂家直接抬高了汽车销售的经营门槛,使经销商投入成本大大增加,使其地位与汽车生产企业完全失衡。按照办法规定,厂家可随时改变与商家的合作关系,取消经营权意味着商家可能最终无法获得年终的巨额返利,多达上千万的投入巨资,利益如何保护成为新的课题。

  关键词2

  奥克斯汽车退市

  2005年3月奥克斯集团宣布退出汽车市场,引发奥克斯各地经销商的不断失踪,接踵而至的是奥克斯车主的集体投诉,最终奥克斯当庭承认并无造车资质。有人质疑奥克斯造车不过是一次蓄谋的圈钱行为,投资4000万一年即打水漂,提醒着民营企业飞蛾扑火般投身车海不过是恶性循环,同时也昭示了政策法规存在着漏洞,民营车企更应该以此警醒,强化“诚信观”脚踏实地地造车才是民企的正确发展之路。奥克斯的退出足以给各方以警示。

  2005年4月14日C61版上,本报分上下两期,呈现了完整的“奥克斯汽车退市后遗症调查”。

  2006 于平地处待惊雷

  这一年,汽车业未见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事件纷纭复杂。从整个行业的解禁“限小”、消费税分级征收,到企业层面的三菱入股东南、马3停产事件、斯柯达品牌进入中国,无不反映着这一年汽车业各方暗流涌动。

  关键词1

  消费税优惠向小排量车倾斜

  从4月1日开始,汽车消费税首次开始按照“低排量低税率,高排量高税率”的征管原则征税。按排量不同,在中国购买轿车时所缴的消费税率不再相同,从1.0L排量的3%,到4.0L排量以上的20%,分六档拉开差距。国家通过相关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消费方向的举措,由这一年开始。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这个消费税调整完美折射了中国汽车产业今后的发展侧重: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车。这一招也是屡试不爽,在事隔两年之后的2008年,汽车消费税政策再度调整,1.0升以下车型降至1%,4.0升及以上则提高到了40%。

  关键词2

  交强险实施

  7月1日起,涉及到全国1亿多车主、十几亿行人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国首个法定强制保险。其强制性体现在它不仅要求所有上路行驶的机动车车主或管理人必须投保,也要求具有经营强制三者险资格的保险公司一律不得拒保、不得随意解除强制三者险合同(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除外)。每辆机动车都必须投保6万元的第三方责任险。

  关键词3

  解禁“限小”

  2006年1月5日,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等6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要求各地取消一切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在行驶线路和出租汽车运营等方面的限制。

  关键词4

  斯柯达中国复兴

  在2006年3月2日《京华时报》C60版上,一篇名为《国产斯柯达全面招商启动》的报道之后,当年9月22日,上海大众在北京召开品牌启动盛典,正式启动了新引入的德国大众旗下品牌Skoda,同时宣布其中文名“斯柯达”。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陈昊)

[我来说两句]
更多说两句>>  

精准搜索: 5万 8万 12万 15万 22万 35万 50万 70万以上
两厢轿车 | 三厢轿车 | 旅行轿车 | 敞篷轿车 | 运动轿车

更多 >>搜狐焦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