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已经进入尾声,“十二五”大幕即将揭开。
未来五年,中国汽车工业往何处去?作为政府指导汽车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二五”规划已经初露端倪。从目前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问题还是那些问题,但“十二五”是否比“十一五”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或者还是老生常谈,不得而知。
观察汽车行业以往的几个五年规划,业界对于这些规划的作用和意义多有指摘,尤其是产销量目标规划,几成笑柄。一些观点甚至认为现时的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不再需要五年规划。
不论怎样,有关部门已经在制定汽车行业“十二五”规划,并且已经接近尾声。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十二五”规划呢?“十二五”期间,要重点解决那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笔者在此试图做出一些浅析。
一,产业规模目标是否还需存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近期表示,近期中汽协召集国内十几家汽车企业讨论“十二五”(2011-2015年全年)规划,行业基本预计到2015年实现2500万辆产能规模。这与媒体曝出的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所预计的行业发展规模一致。
这一数字基本上是建立在中国汽车市场每年增长率为10%的基础上,与此前3000万甚至4000万的数字相比,是相对保守的。
预测数字滞后于发展水平是汽车市场多年来的常见现象。“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产业增长预期目标同样也是依据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在10%左右来计算的,据此预计的数字为2010年市场需求在850万辆左右。而实际上2010年的数字应在1600万-1700万左右。
虽然现实高于预期是值得欣慰的,但是作为汽车产业最具指导性的数字之一,汽车产业规模目标似乎失去了其应有的衡量行业宏观规模的标尺性意义。
而这其中除了目标设定上的科学性外,也涉及到政府调控政策效果问题。
“十一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大大超过了既定目标,事实上,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曾出台《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对产能调控提出了六项措施,其中就“控制新建整车项目,适当提高投资准入条件”增加了七项投资管理方面的标准。
但这并没有能够抑制汽车企业投资新建的步伐。车企产能是随着市场需求而迅猛增长,而非以五年为期的既定目标。据发改委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公布的调查数据,2015年年底主要30家汽车企业集团规划产能为3124万辆,大大超过了“十二五”规划中预期的2500万辆目标。
因此在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环境下,“十二五”规划中体现汽车产业发展整体目标是否仍有必要?政府在制定扶植或调整政策时是否应以此目标作为“基准线”来考虑,对于目标与实际之间的差异是否需要用强力措施予以调整?
存在即合理,只是在产业规模目标上,合理性渐渐模糊。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