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川腔川调
文 路胥
到哪里能听到地道的成都音?
当然是茶馆。
你以为成都的茶馆光是喝茶的,那就大错特错了。那是成都人混时间的。
矮竹椅,方桌子,盖碗茶,蒙顶茶叶一搁,铜壶装了热水,咕咚咚沉底的茶叶浮起来了,这成都人的一天就稀里哗啦地开场了。英国人喝的是下午茶,而成都老一辈人喜欢天蒙蒙亮就踱往茶馆。外边巷子还被狗声压着市声未起,茶馆可能就闹腾开了。
没有互联网以前,成都的茶馆就相当于成都新浪,茶客一坐半天,这大半个城市的新闻可就了然于胸了。犄角旮旯的事情,鸡毛蒜皮的小道消息,七嘴八舌,麻麻杂杂混在一起,听完了,就叫人掏耳朵,掏空了,好再装。茶馆呆多了,练就了成都人的嘴皮子。外地人一进成都,发现此地讲话贼快,可能苏州人刚起个头呢,成都人已经三句话给蒙回去了。
成都话,抑扬顿挫,高音朗朗,低音也点缀地恰到好处。将成都话给拉高八度,拉低八度,配上铜鼓锣䥽扬琴胡琴和云板,可不成了川剧了。
在南方剧种里头,川剧是难得的高昂和顿挫。和越剧一比,就是四川妹子和杭州姑娘的差别了,前者刚中带柔,后者柔中带刚。
林语堂曾经总结,在国外,歌剧是给上流社会观赏的,在国内,戏剧是给百姓们娱乐娱乐,出出鸟气的,它不追求精致,关键是热闹,音又拉得特别高。
这话形容川剧特别适合,家俗里短的题材不少,高低韵尤其峻拔料峭,敲锣打鼓的频率也比其他南方戏高。
这恐怕与川剧与茶馆相依为命有关。那时候,哪有麦克风,在这些茶馆里,这边是“摆龙门阵”的,摆历史,摆神话,摆街头巷尾以及江湖奇事;这边是叫卖小吃的,那边是遛鸟的来了,还有吆喝花鸟生意的;茶博士来往期间,再说不定隔壁还有徐伯清那样的散打高手在分流市场;这时节戏班子要开场,不来个震耳欲聋的吼他一嗓门,能将这些声音给压下去么?这样一琢磨,对川剧为什么高亢为什么能贴近民心就了然于胸了。
再说川剧那个调调,估计也只有成都人最爱听了。浙江人一看现代川剧《白蛇传》,中间还穿插变脸表演,小青姑娘简直就是个十三妹,心想,这小青也太“悍”了点吧。他们不知道,这也正是川剧让成都人着迷的地方,即便故事发生在吴侬软语的西湖又怎么样,白蛇和青蛇极可能就是在青城山修炼而成的吧,否则她们怎么这么侠义,这么大胆?只有往这个西湖糖醋排骨式的爱情故事里面搁上辣椒和花椒,《白蛇传》才算入味。这也就是川剧的味了。
张靓颖就是从成都走出来的歌手,她的高人一筹的“海豚音”不也是成都的声音嘛?总之在成都这个地方,估计就是不提倡浅斟低唱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