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改革开放与加入世贸,汽车发展的两个契机
60年中国轿车回忆录--红旗轿车
新中国的汽车工业始自1953年,第一汽车厂在长春奠基,从此拉开了中国汽车工业建设的大幕。两年之后,第一辆解放牌卡车试制成功,1958年,全国汽车产量突破万辆。
改革开放以后,在汽车行业中计划经济统治市场的局面逐渐被打破。自1983年开始,国家在计划中列出10%的份额由汽车生产企业自销,以后逐年扩大自销的比例。上世纪90年代,一批合资汽车企业陆续成立,我国汽车市场也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期。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汽车市场的发展也再次提速。2002年~2007年,全国汽车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为21%,平均每年跨越100万辆的台阶。在经过了2003、2004年的井喷后,2007年超过800万辆;2008年,按照正常的增速,应该达到1000万辆,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年产量增速放缓,但也超过了900万辆。除了产量的高速增长,汽车产品结构也更加合理,轿车比重大幅提高。产业集中度也提高很大,现在销量前10位的汽车厂商销量总和已占到了总销量的90%。
●政策刺激下的刚性需求与经济持续向好
中国迎来了首个千万辆
![]() |
2009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发展高层论坛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在研究了世界汽车发展规律后,告诉记者,汽车发展有两个高速增长期,一、千人保有量从5辆到20辆,这个阶段,中国用了8年。二、千人保有量从20辆到100量,中国目前正处在这个阶段。去年是人均25辆,2009年可以看作是第二个高速增长期的起点。
虽然有很多人认为,去年汽车产业迎来的千万辆是国家政策拉动的结果,实际上,政策拉动的是消费者的购买信心,是将持币待购的需求释放。在GDP连续多年高速稳定增长的情况下,中国消费者的购车能力已积蓄到了爆发阶段。这种爆发已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转移,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徐长明主任分析说,去年三线城市一至九月的同比增长51.4%,二线城市增长41%,一线城市增长33.6%。二三线明显比一线高。如果市场份额来看,三线市场份额有明显的提升,三线城市占市场份额的29.5%,去年提升到33.9%,二线城市市场份额也在提升,但是幅度没有这么大,一线城市则是在下降。而从地域上看,去年西部地区增长率56.5%,中部地区42.2%,东部增长率36.3%,从贡献角度讲,去年西部26.3%,中部地区21.5%,东部地区52.2%,但是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是快的,市场份额也在提升,2007年西部地区17.9%,去年是21.3%。
除了区域上形成的一排排购买浪潮,“80后”这一庞大的购买人群也逐渐形成,消费理念的超前、经济能力逐渐加强、处在成家立业的人生阶段等都是促使其汽车消费的因素。一方面,拥有汽车能够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工作节奏的加快,也使得汽车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2009年,中国汽车历史性地突破了产销千万辆,并对全球汽车的拉动都很大,全球总量大概减少1千万辆的总量,而中国增长了700多万辆。
千万辆带来了什么———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