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除了北京太平洋世纪收购通用全球转向与传动业务等少有的几起并购案之外,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对外扩张并不顺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期计划组织国内零部件骨干企业访美考察、交流,但美方的多家企业却没有一家愿意接待。
随着15亿美元交割的完成,中国最大一笔汽车企业并购案——吉利收购沃尔沃暂时划上了句号。但国内零部件企业对外收购,似乎遇到一些阻力。
美方为何不愿接待中国企业
从记者了解到的信息看,今年以来,除了北京太平洋世纪收购通用全球转向与传动业务等少有的几起并购案之外,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对外扩张并不顺利。这一点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处得到了印证: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期计划组织国内零部件骨干企业访美考察,在交流的联系当中,美方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接待。
遭到拒绝,一般人认为这可能是美方企业怕技术外泄。尤其是在近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怀疑中国奇瑞汽车公司窃密的背景下,这一点已经实质性地影响到了中美双方企业的正常交往。
其实中方访美的目的主要是想考察美国有哪些技术独特、目前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看是否有并购的机会。对于未受到美方应有的重视,董建平向记者表示:“当然有怀疑我们所谓‘偷技术’的可能性,但主要是人家看我们没有什么具体事项和具体的合作要求。”看来,中、美双方文化的差异可能是中方访美计划难以成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此,专门从事汽车“整零关系”和并购业务研究的北京索荣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贾永轩表示:“随着美国等一些国家的产业转移,中国企业对外方的兼并重组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高调说要去人家那里考察收购企业,谁能愿意接受?”
另一位汽车行业专家贾新光也向记者表示:“‘抄底’这个词让人听起来很恐慌。市场中存在着机会没错,但美方拒绝的背后更多是对中方‘趁人之危’和缺乏诚意所起的戒心。”
记者印象中,去年以来有多家美方中介机构游走于中、美两地之间,为中方收购美国企业和到美国投资而奔走。其中记者接触较多的专门从事汽车企业并购业务的霍尼曼公司,不仅多次到中国与相关部门、企业以及媒体交流,还邀请几家中方主流媒体赴美进行了专访。今年4月的北京车展期间,霍尼曼公司又一次与中国的一些机构和媒体进行了交流。
仅仅过去三个多月,难道风向就完全转了吗?
确实,记者查阅了一些国际大公司今年上半年的业绩状况。尤其是在二季度,包括整车和国际零部件公司在内的许多企业已经相继走出低谷并持续复苏,有的已经达到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水平。在此背景下,一些有可能成为中方并购对象的海外中小零部件企业,也随着整体经济的复苏而逐渐缓过劲来。
并购可能并不存在最佳时机那么,是不是中国本土企业已经逐渐丧失了对外收购的最佳时机呢?
“机会确实越来越小。”董建平介绍,“但也有中方企业恰巧就在不久前在美国有了新的斩获。”
原来董建平所说的是位于浙江宁波的华纳圣龙。这家以生产发动机冷却系统部件为主的企业,在今年几乎相同的时间里分别收购了一家美国公司和一家中国公司。但收购后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在美国的那家企业经营很好,一切运转正常;而中国的那家企业则陷入经营困境,圣龙不得不随时进行补“窟窿”的操作。董建平认为,人员素质和法律制度是否稳定成为当前中国企业经营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
“所谓‘并购最佳时机’并不存在,主要看你收购国外企业的目的是什么?”贾新光更是把企业并购提到了战略的高度。他认为:“中方企业存在着投机行为,不能说找到机会就发展一下,企业的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战略。”
“收购国外企业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你要把人员安置和企业负债等问题全盘考虑进去。”贾新光帮助记者分析,“负债本身也是一种资产,但它是负资产。收购方应该不仅考虑自己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权益,还要充分意识到自己所应担负的义务。”
“德州模式”也许是一条可行渠道
同样是并购的话题,记者也从董建平那里了解到一些信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国务院参事室综合业务司以及美国德克萨斯州政府近期所做的一个项目,是让一些已经在美国有出口业务的中方企业,在美国德州投资建厂。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德州相当好的优惠政策减少税收,并进行相对简单的当地化生产,而且一下就可把“中国制造”变成美国当地制造,规避了贸易摩擦的风险,同时还可以帮助德州当地政府解决一些就业问题,起到中、美双方润滑剂的作用。
记者判断,如果运转得力的话,以上运营模式也许可以带动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在直接并购并不顺利的情况下,“德州模式”也许是目前中方企业进入美方市场的一条可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