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饶斌等领导人的构想,动员全行业一切通过试验来开发出二汽系列化汽车产品及新工艺、新设备,这就能为二汽新基地筹建的同时,改造长江流域若干老厂,再整合新的二汽和这些老厂,组建长江汽车托拉斯。
筹建二汽的思路非常有创造性,其部分实现体现为二汽从一无所有演化成排除万难,终于建成。当然这应该归功于中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但1965年基本形成的二汽筹建思路,已被历史证明确实可行。 [更多]
今年是饶斌同志诞辰100周年,也是世界汽车发明127周年,中国汽车工业60周年,因此我们推出《回望饶斌百年》系列专题,以纪念他及他的那个时代。
饶斌同志是中国汽车工业最早的奠基人和领导者,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开拓了中国汽车工业,使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6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
饶斌同志奋斗过的那个年代,是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而饶斌同志和他的战友们,则是激情燃烧的中国第一代汽车人。饶斌同志开始执掌中国汽车工业时,刚满40周岁,他的战友们更是只有30多岁或者20多岁。正是这样一群意气风发的汽车人,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荒漠上,建起了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开发技术都位于当时世界前列的中型卡车企业。这种激情,我们如今还要延续下去。饶斌和他的战友们,是国有特大型企业和一个行业的领导人,位高权重,但是他们从来不官僚,从来没有为一己私利而着想。
上述的这些认识和感慨,是笔者从《回望饶斌百年》这一专题中体会出来的。实际上,还有很多的中国老一代汽车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为了中国汽车的崛起,贡献出了自己的宝贵青春和一生的心血,而饶斌同志只是他们之中最为杰出的一个代表。因此,我们谨以这期专题,向饶斌同志;向饶斌同志的战友们;向千千万万的中国汽车人奉上我们最为真挚的敬意。 [详细] [往期回顾]
汽车记忆第十四期:回望饶斌和他的战友们饶斌同志
|
坎坷的建厂历程
按照饶斌等领导人的构想,动员全行业一切通过试验来开发出二汽系列化汽车产品及新工艺、新设备,这就能为二汽新基地筹建的同时,改造长江流域若干老厂,再整合新的二汽和这些老厂,组建长江汽车托拉斯。
筹建二汽的思路非常有创造性,其部分实现体现为二汽从一无所有演化成排除万难,终于建成。当然这应该归功于中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但1965年基本形成的二汽筹建思路,已被历史证明确实可行。 [更多]
我1965年10月调入二汽,属二汽指明从一汽调100名干部中的一人。饶斌同志电话通知我去二汽所属长春汽车研究所报到,任副所长——饶(斌)分配我的工作是为汽车产品开发结构用材并开辟投产后材料货源。此时,汽研所及长春汽车工厂设计处两单位已奉一机部命令整件制划转二汽。按照张庆梓制定我承担的所内工作外,要重点领导第三研究室,即材料室业务,并按饶斌的安排立即赴南京,参加产品材料开发工作。[更多]
二汽筹建组首先抓产品的开发,因为产品和生产纲领是建厂依据——必须具备汽车每个零件的设计图及其年产量才能确定生产工艺选择制造设备和工艺设备,再据以规划厂房、人员配备、动力、物流和生活设施以及工厂生产和生活区的平面布置等工厂设计细节,然后才能按工厂设计建厂。
筹备组另一大事是选择厂址,要符合中央备战要求和满足上述工厂设计,力求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备战意图规定二汽以生产军车为主,但也要兼顾民用,叫做“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到1970年代才改为“军民结合,以民为主”。[更多]
讲汽车必讲斯人
他冒着盛夏酷暑,到工厂实地调研,终因旧病复发,无治逝世。41年前饶斌从上海出发,投军从容,抗敌救国;41年后饶斌又回到上海,为圆国人轿车梦。
魂兮归来。他的在天亡灵定能看到他亲手建起的中国汽车工业的丰碑已矗立在世界汽车大国之林;他的后辈们正踏着他架起的金桥攀登世界汽车强国之巅。2013年,中国特色的汽车之路竖起了60年的里程碑,而饶斌领着我们走了25年。中国汽车之父当之无愧而且引以为荣![更多]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沈阳,学生集体离校,不当亡国奴,由大连流亡到上海,转入到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当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流亡学生更是群情激奋。饶斌也曾两次参加游行,并串连流亡学生到南京国民政府请愿。到1947年10月,东北最大城市哈尔滨解放,饶斌先任组织部长,一年之后担任这个特别市市长,书记是张平化。一年之后,全国解放,饶斌市长在开往苏联访问的专列上见到了毛主席。 [更多]
建设第一汽车厂,是由国家最高决策,举全国之力,列为重中之重的大项目。毛主席亲笔题写奠基石碑名,筹备工作早在两年前就由重工业部任命郭力、孟少农为正副主任,大量前期工作均已就绪。
饶斌的到来,举行奠基典礼宣布开工建设,尤为快马加鞭。建设大军边学习边干,按三年建成的中央指示精神,一呼百应,攻坚克难,一路阳光一路高歌。1965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载重车驶下总装线;7月15日,全厂召开祝捷大会。国家验收之后,正式宣告投产,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大规模现代化生产汽车的历史。[更多]
饶斌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奠基人主要是建立一汽和二汽,他也参与过南汽发展;开拓者就是汽车工业的改革开放,从合资到技术引进,到自身体制改革,从而带动全行业发展。[更多]
在饶斌同志七十四年的人生旅程中,他的最后五年是他理论知识水平、革命实践经验及组织领导才能和思想境界达到巅峰的五年;是他投入全部精力和聪明才智改革中国汽车工业而最后拼搏的五年;也是我在他直接领导下,使我受他的影响和教育最深刻,和最理解他的五年。[详细]
饶斌同志对华汽的性质和经营方针提出指导要求,明确华汽将成为重要的对外窗口——充分利用华汽的有利条件,努力做好汽车对外业务。他说,华汽是一个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并让我与中汽公司协商,几个股东单位应着手筹备资金,尽快行动起来。[详细]
我在参军3年后的1952年,参加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到1987饶斌同志与世长辞,一直在他的直接或间接领导下从事汽车工业。特别是在他身边工作的时日,他对我的教育和帮助,是我这辈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做好本职工作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详细]
他坚信中国汽车行业、机床行业和冶金行业的广大职工有能力创造奇迹。十堰开工初,还没通铁路。基建材料需水运到汉江码头,再用汽车拉到工地。汽车不够,饶斌就号召职工用手推车去抢运。他不顾大家劝阻,亲自带头拉车,汉江码头将近30公里远!那时饶斌已53岁了。[详细]
我最后一次见饶斌同志是1987年7月15日,在一汽召开的换型庆功大会上。他在会上动情地说:“一汽第一次创业,我和同志们一起干了;第二次创业,我热心支持了。第三次创业,我就起不了作用了,但我愿趴在地上起桥梁作用,希望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个胜利。”[详细]
饶斌的工作习惯是先提出自己的思路,由我们整理成文字,然后他再来修改。他做事高瞻远瞩,我们在起草文件过程中,总是受益匪浅。他常下基层调研,我也跟着一起去。饶斌同志找基层干部座谈,认真地倾听他们的意见,平等地与大家一起探讨问题。[详细]
父亲在天若是有灵,我还有三句话想对他说:第一,您生前的奋斗目标——100万辆汽车的年产量,在您离开后的第4年就实现了;第二,如今我国汽车产销量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最高;第三,我想告诉他,儿子没有给您丢脸。[详细]
在遗体告别时看着爷爷那么平静和安详的遗容,感到他永远是那个真实的他,即使在另一个世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一定还愿意站在银杏树下,斑驳的阳光透过树叶照在他身上,在蓦然回首中,向我微笑。[详细]
永远的榜样
饶斌时代的中国汽车,定位准确,路线正确。他们始终坚持走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之路,圆满解决了中国行政用车、生产用车和军事用车之需求。而今天的中国汽车,规模之大远非饶斌时代可比,技术水平更是高于那个时代。但饶斌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精神,仍是今天中国汽车需借鉴传承的财富。
饶斌和孟少农同志离开我们已近30年,郭力同志走得更早。但至今仍有无数人在怀念他们,仍把他们看作是学习的榜样、亲密的同志和尊敬的师长。[更多]
他淡泊名利,主动让贤;他两袖清风,任劳任怨。他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与孟少农和胡亮并称为“郭孟胡三杰”。
1976年2月20日,郭力吃力地抬起头,对站在病床边的几位部长说:“谢谢你们,谢谢大家……”几分钟后,这位为中国汽车工业奉献了一生的优秀共产党员走到了生命的终点。2月5日,他刚在这家医院过完60岁生日。
郭力早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50年初,中央重工业部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他被任命为筹备组主任。之后,他便忙于广聘人才,培训干部,建立实验室。但关于郭力,至今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他为了一汽事业,主动提出要由更年轻的同志担任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而他自己却甘当副手。“这件事,说起来很平常,但要真正做到,如果没有坚强的党性、事业心和责任心,又谈何容易呢?”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如此评价。[更多]
在汽车工业界,孟少农是杰出的代表人物,他把自己汽车科技知识和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了我国的汽车工业,而从不计较名誉地位,直到晚年才获得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光荣称号。但在人们的心目中,由抗日学生、进步青年、红色教授、工程师,到汽车工业的巨星、名家、创业人、拓荒者、军师、泰斗……的各种美名不计其数。
中国汽车工业应该感谢一位名叫孟少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如果不是他完整保留下来的手稿、笔记和文件,相信你与我一样,很难为"中国汽车工业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如何开始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份权威资料或一篇公开文章详尽记载中国汽车工业的这段萌芽历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