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本土特色的创新平台
王军
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里,吉利,这家起于“草莽”的小小民营汽车制造企业,迅速成长为中国汽车界万众瞩目的耀眼新星。
吉利成功的“诀窍”何在?董事长李书福直言不讳:“是自主创新成就了吉利!”
自主创新,覆盖着吉利的方方面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搭建起了既融合国际汽车制造先进技术,又具有中国特色、堪称国内独创的创新平台。
吉利创新平台主要由创新基地和创新团队两大部分组成。吉利汽车创新基地最为业界关注的,是以吉利汽车研究院为标志的研发平台的成功组建;而吉利创新团队的形成过程,则形象地展现了合资浪潮冲击下,中国汽车工业几乎溃不成军的研发力量,在吉利这面旗帜下重新进行组合的生动情景。
吉利汽车研发平台的构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吉利汽车研发的萌芽时期
这一阶段从1997年开始,至1998年底止。这阶段也是吉利造车的起步阶段,其过程的艰难程度无法想象。论技术,开始搞汽车时组建的研发班底共7个人,当中与造汽车有点“沾边”的只有3个。这3个来自湖南汽车制造厂的年轻人,并未造过真正的轿车。也就是说,吉利轿车的“处女作”,可以说完全是由一批“外行”来完成的。论设备,当时不但没有什么数模化设计平台,连普通的资料也没有,有的仅是原来接触过大卡车的那一点经验和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敢闯精神。然而,正是凭着这股子精神,吉利的汽车研发从无到有,开始了起步:第一年,通过拼装和手工钣金,造出了吉利的第一辆轿车,取得了造车的感性认识;第二年,通过学习汽车设计和模仿,逐步清晰吉利汽车的发展方向,建起了首条生产线,终于生产出了吉利第一款上市车型“豪情”。
这一阶段的意义在于,通过模仿造车的实践,吉利培养出了第一支汽车设计和生产的人才队伍,形成了创新平台的雏型,为吉利日后发展成为中国最大民营轿车设计厂商和生产厂商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吉利汽车研发的蓄势时期
这一阶段从正式造车的1998年底开始,到2002年前后止。在这个阶段,吉利的汽车研发人才逐步聚集成队,研发手段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靠拢,研发平台逐步成型,并开始显示出国内合资企业无法与之相比的创新力量。在人才上,吉利按照李书福董事长“认准一个目标,提炼一种精神,凝聚一股力量,完成一个使命”的理念,高高树起“招贤纳士、自主创新”的旗帜,像“摇篮”一样源源不断吸引与接纳了国内外的汽车技术人才,很短时间里就组建起了一支具有国际先进研发水平的创新团队。这当中,有原韩国大宇汽车副总裁沈奉燮、原国家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徐滨宽、国内知名的底盘技术专家华福林、发动机专家杨建中以及一汽专家智百年、铁路内燃机车专家余挺等。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汽车专家如过江之鲫般“投奔”吉利,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汽车界一个十分有趣的、发人深省的现象。在研发手段上,吉利人逐步摒弃了靠图板铅笔来设计的原始方法,逐步掌握并很快普及CAD/CAE设计方法。尤其是美人豹跑车的设计,摆脱了陈旧落后的传统设计巢臼,采用面向市场需求的、从产品创意到产品生产进行整体系统定义的正向设计方法。
与此同时,在生产手段与设备水平上,这时期吉利也有了飞快的、与其它汽车企业截然不同的进步。一方面,吉利这时期所采用的生产手段和新建设的生产基地,基础设施与那些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已经并无二致;另一方面,在自动化设备的投入上,则根据预期产能和吉利“规模小、产品多、资金紧”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区别对待、分步实施的办法。如在焊装制造技术上,关键工序购置了昂贵的瑞典ABB焊接机器人,以保证产品质量;其它工序则采用自动传动的点焊机,以减轻费用的压力。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平台建设,则是构建吉利自己的零部件配套体系。这是决定吉利是否具有与其它汽车企业竞争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吉利通过与本土汽车零部件生产商进行大量的技术交流,包括手把手教会这些厂商如何生产吉利所需的零部件,逐步建起了独有的、可靠的配套体系。
这一阶段的意义在于,通过大规模的“招贤纳士、自主创新”,吉利的创新基地和创新团队已经初具规模,较为完整的、完全自主的、具有吉利特色的汽车创新平台已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吉利汽车研发的第一次井喷时期
这一阶段从2002年前后开始,至目前止。代表这一时期的标志有两点:其一,是吉利汽车研究院的正式成立和运作;其二,是吉利硕果累累的研发成就。在此之前,吉利的研发工作处于游离状态,尚未成建制。随着集团的发展,设立正式的、规范的、现代意义上的汽车研究机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课题。吉利高层决定,在原有研发团队的基础上,首期投资3.5亿元建设全新的汽车研究院。2004年11月,吉利汽车研究院在台州临海破土动工,翌年6月17日正式落成。研究院建成了可以与国际汽车开发技术相衔接的汽车零部件试验室、材料试验室、整车道路模拟试验台,接着还将续建试验大楼、噪音试验室等,形成了具有吉利特色的技术开发平台。
汽车研究院的成立,令吉利的自主研发如虎添翼,大大加快了吉利新车开发和掌握核心零部件开发技术的速度,其研发成果如井喷般呈现出来,震撼了国内外汽车界。从2003年开始,吉利推出了一系列新款车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从2002年开始着手研发到2005年成功推出的自由舰、2006年春推出的吉利金刚及2006年下半年推出的吉利远景。这三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车,标志着吉利汽车的研发水平已经进入到中高级轿车的层次。而更为重要的,是吉利在这一时期攻克了发动机、变速箱、EPS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技术,从根本上掌握了轿车生产的主动权。其中最为经典的成功之作,是从2002年10月开始的吉利自动变速箱研发。被国外汽车权威宣布为“中国人根本造不出”、国家有关方面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着手研发的自动变速箱,在以徐滨宽为代表的吉利人的手中终于研制成功,其影响不亚于在国际汽车界引爆了一颗显示中国自主创新威力的原子弹。
这一阶段的意义在于,吉利构筑的创新平台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验证了以李书福为首的吉利人,通过走自主创新之路来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主张和实践的正确性。吉利富有本土特色的汽车创新平台的成功,兆示着中国几代汽车人的梦想,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完全的实现。
富有本土特色的吉利汽车研发平台
吉利历经9年构建起来的汽车研发平台,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这是完全中国本土化的、他人不可复制的创新平台:
其一,国内最独立自主的研发平台。吉利也和国内外某些专业公司进行合作研发,但这种合作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吉利手中,这与合资企业“连改一个螺丝钉都要送到德国本部进行验证”的情况截然不同。
其二,国内最能获得高性价比的研发平台。吉利凭借自主掌握的技术能力和本土优势,通过知识交流互动来建立具有很高性价比的核心零部件配套体系,这是合资企业根本无法企及的。
其三,国内最具设计成本优势的研发平台。吉利的车型设计,都是以本土消费者为目标,从本土市场特征出发,并根据企业的配套体系进行的,具有先天的成本优势,而合资企业从国外引进的车型,除了部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是无法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工业基础修改的。
吉利创新平台的成功构建,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振兴奠下了坚实的第一块基石。2005年,吉利集团被评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成为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的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之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