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与世界技术同步
■余文斌
轿车自动变速器是汽车传动系中最主要的部件之一,也是未来轿车的一项基本配置。
打破自动变速器技术“坚冰”
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自动变速器的研发,但由于种种原因,几经周折,耗资十几亿元,这一项目均半途夭折。2002年 10月开始,吉利开始了Z系列液控自动变速器的研发。由于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无论是对整体设计、关键参数、相关生产设备和零部件,都控制得非常严格,所有自动变速器系统的参数,都是由吉利的工程师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获得的,所有的检测装置也都是自己研发的。为了取得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在近三年的时间内,共动用110辆试验车,其中50多辆跑过20万公里;获取了100个字节的试验数据与近3万个特徵数据。
Z系列液控自动变速器不仅在产品设计上困难重重,其产业化同样也是一个难关。为了防止竞争对手拥有自动变速器的生产技术,美国、日本的厂家控制得都非常严格。例如,吉利曾与某国一生产液压油的厂家谈定采购意向,但被该国某同行知道后,该液压油生产商就不再为吉利提供任何支持了。即便如此,以徐滨宽为首的吉利变速器研发团队还是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就成功研制出3个型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Z系列液控自动变速器,并顺利地实现了产业化。
Z系列自动变速器面面观
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Z系列自动变速器采用铝质外壳,具有调速范围宽、节能性能好,比重量大、节材节耗、价格便宜等特点,还可以随着车型的变化而变化,填补了我国自动变速器研发的空白。
调速范围宽、节能性能好。在Z系列自动变速器的结构设计上,吉利广泛采用了三维数字仿真,特别是采用优化方法设计了行星齿轮减速器总成,使调速范围达1~3.807,明显高于国外同类产品(如天津一汽采用丰田的液控AT自动变速器调速范围为1~2.73),因此在相同路况、车况下,既保证了起步时的加速性能,又能使发动机在较低的转速下工作,从而降低油耗、噪音,并能明显改善动力系统的工况。
比重量大、节材节耗。Z系列自动变速器由于在结构设计上广泛采用了基于试验的优化设计,并在液压传动系统上针对性地设计了档位、节气门反馈环节,并优化设计了离合器、制动器,因而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可在尺寸、重量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大幅提高变速器的最大输入扭矩,从而使变速器的比重量(变速器最大输入扭矩/变速器自重)达到3.2Nm/kg(国外同类产品如天津一汽装备的丰田公司液控AT自动变速器则约为2.8Nm/kg),既节约了单台自动变速器的原材料消耗,又减小了外形尺寸,迎合了紧凑车型的市场需求。
价格优势明显。由于Z系列自动变速器完全立足于国内自主配套,因而成本低廉,其售价为5600元/套,不到进口件的1/2,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已形成年产3万台的生产能力。从2002年10月开始,Z系列自动变速器完成了壳体、阀体、高精度行星减速器、变矩器、制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自动变速器总成的设计、试制、台架与道路试验、产品企业标准的制定;完成了与吉利汽车1.0L,1.3L及1.5L发动机和整车匹配,通过了国家汽车技术中心 检测,达到国家相关法规要求;具备了产品升级换代的基础条件并获得5项发明专利和多项实用新型专利。该项研发成果在今年被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奖励基金会推荐为唯一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
专家与舆论评价:吉利自动变速器“最具震撼力”
2006年3月28日,在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持评审的吉利自动变速器科技成果会上,由我国汽车专业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Z系列液控自动变速器给予高度评价,称这一成果“实现了我国在自主开发并批量生产自动变速器方面的重大突破”,“走出了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成功之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7月19日,由国家科技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搜狐网等联合发起主办的“创造改变中国——建国以来影响中国建设进程的重大科技成果年展”正式启动,吉利自动变速器与我国“两弹一星”这个令全世界为之震撼的重大科技成果相提并论,被列入“最具震撼力”的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之列。其评语为:“吉利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器顺利实现了产业化,仅此一项每辆吉利轿车的成本就降低了五六千元。吉利成功研发自动变速器的意义在于完全掌握了核心技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自动变速器的研发平台,第一个自动变速器零部件产业链,建立了我国自动变速器的产品技术标准,该技术填补国内汽车业空白。”
吉利自动变速器的研发应用前景
吉利Z系列液控自动变速器于2005年4月开始小批试生产装车,同年10月实现批量生产上市销售。投放市场以来未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用户反映良好。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大,其经济效益将更加可观。
在4速自动变速器的基础上,6速、8速自动变速器等系列产品已进入研发阶段。据知情人士透露,2008年将推出6速自动变速器,而其自主研发的无级变速器目前也已进入调试阶段,预计年底就可投放市场。一旦该计划如期完成,吉利在很多技术上都将是国内首创,并直追国际先进水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