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有特殊使命的吉利教育
李 维
李书福有两个愿望,愿望之一: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跑遍全世界,这第一个愿望,汽车界已是无人不知。
造好车,先培养好人才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提出:“造好车,先要培养好人才。把人口的优势转变成人才优势,技术到位,相对质量就上去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汽车事业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来支撑”。李书福深知人才教育对造车的重要性,他创办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培养更多有用人才,为实现“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跑遍全世界”的远大抱负服务。
吉利首先从身边入手,所办学校大多是和汽车行业相关的技工、技师类学校。1997年,“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批准成立;2001年,“浙江吉利技师学院”成立,专门培养专业的技师;2004年,由原先的“浙江吉利中等专业学校”与“浙江吉利技工学校”合并成“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院”;2006年,成立“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学校组成了集高、中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民办职业教育基地——吉利教育中心。
随后吉利又把眼光放远了,2000年9月1日,国际化的、新型的综合性民办高校吉利大学正式开学。学校坚持“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办学理念,以“一切从名牌出发,办中国最好的大学”为办学方针,仅仅花了6年时间,在校生已逾2万、并跻身全国十大民办高校,创出了中国民办高校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2005年,吉利出资2亿多元资助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的建设,至此,中国热带滨海城市第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院产生。三亚学院围绕“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上社会”这一崭新的育人理念,形成了以“培养学生上岗、上梯阶的个人综合素质与相对竞争力为核心的办学思想体系”。
正如北京吉利大学执行校长罗晓明在他的新版《人格本位——重版后记》中所述:“中国吉利集团的教育事业而今三路进发,蔚为气象。浙东临海学院,首举大成,策源发祥;北京吉利大学,学彦莘莘,大局朗朗;海南三亚学院,秀颖生发,端端正旺。”在短短9个年头里,吉利集团在教育业默默耕耘,着着实实地在这块园地里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
吉利大学,中国民办教育的奇葩
吉利大学新生入学第一课,是由执行校长罗晓明亲自主讲的“人格本位”报告。吉利大学的学生当中,有些人入学时成绩并不是十分优秀,有此甚至被扣过“差生”的帽子。来到吉利大学,“人格本位”首先帮助他们摘掉“帽子”。“人格本位”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实质上是一种追求健全人格的教育,也就是要把健全的人格作为最根本,人格的教育是最根本的教育。
在看重“学历”和“能力”的当今社会中,吉利大学1999年独立提出“人格本位”教育理念。“人格本位”是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人才成长过程的全景观察、分析中对道德教育研究的新突破,教学生学会做人,通过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激活思维、促使其知识和各种潜能释放,为成才提供了前提。它突破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知识本位”和近几年来有人提出的“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是适应新世纪人才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吉利教育对国内教育思想理论的独特贡献。有专家学者评论,“人格本位”教育融入了人格心理学、教育生态学、教育社会学、行为学、人类生态学、环境科学、基因学、生命科学、生理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研究教育的普遍规律和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新理论,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等理论,为优秀人格形成和人才成长寻找一条科学而合理的途径,为从更深层次认识个体人格的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形态之间的关系等提供了新思维。
与此同时,吉利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也颇费心思,构建了十分有特色的吉利人才教育模式——“311工程”。“311工程”中的“3”是指3门职业基础课,即吉利语文、吉利英语、吉利计算机;中间的“1”是指一门“以人格本位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课;后面的“1”是指围绕一个岗位或职业而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在“311模式”下所开设的一系列品牌专业课,首家采用国际通用的CBET教学模式(即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训练体系),实施独特的体验式、案例式互动教学方法,采用学分制管理办法,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同时独家采用由一批国际、国内著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参与开发、论证的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既体现了中国特色,又不乏国际视野,培养的人才具有广泛适用性。
5年来,吉利大学坚持“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办学理念,以“一切从名牌出发,办中国最好的大学”为办学方针,以“二十年二十强”为奋斗目标,以“三大工程”(大师工程、大楼工程、大思想工程)为实施战略,在京郊大地开辟出了一个蔚为气象的大学校园。2004年,全国有8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吉利大学,去年这一数字又增至10万人。不足6年时间,吉利大学的在校学生已超过24000人,实现了100%的就业率,创造了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史的奇迹。
涵养企业,回报社会的教育情怀
2006年3月,吉利在教育上又有了一个重大举措。吉利向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5000万元,在全国范围内寻找1000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资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根据吉利集团的愿望特别设立了“吉利教育资助计划”。同时,吉利还呼吁更多企业和个人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很快,吉利的教育资助专项计划的具体实施行动得到了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的关注和支持,2006年7月,光彩吉利教育资助行动暨寻访贫困学子行动正式启动,加速寻找这些真正需要帮助的高考学子。
目前,吉利教育资助专项计划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正分赴湖南、四川、浙江、山东、甘肃、新疆等地寻访贫困学子。在这个酷夏,吉利“涵养企业,回报社会”的教育情怀正感动着四方。相信,不久就有一批批学子,踏上李书福为他们铺好的“红地毯”,顺利走进大学校门。
其实,吉利集团投资教育除了渴望人才外,也是李书福实现“创办高校,涵养企业、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的教育理想之举。李书福认为,捐赠5000万元资助贫困学子,并非是吉利的一时冲动之举,而是出于对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份持久热爱,是对党和国家提倡“八荣八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响应。的确,多年来吉利集团一直秉承“教育是国家的根本”的理念,将教育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来抓,始终没有忘记对弱势群体的捐助。李书福始终认为,企业怀有对国家、民族、社会高度的责任感,是企业存在于社会的价值所在。吉利在教育、汽车事业发展过程中,也切实感受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只要把中国13亿人口里面的大部分人口变成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才,整个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李书福期望教育资助计划的实施能够真正帮助那些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曾高度评价了吉利这一行动: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吉利集团还在不断成长和壮大之中,既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大的,更不是最有钱的,但吉利集团依然拿出相当款项用于慈善和教育事业,成为目前对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数额最大的企业,这是有长远发展眼光的善举和做法,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通过资助贫困学生这种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的典型。张保庆还表示,要通过吉利教育资助计划的实施,总结出教育资助计划在运作中的经验,为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完善教育资助体系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如今,吉利集团快速壮大,新的基地一个个拔地而起,人才需求源源不断。吉利的教育事业给“造老百姓买得起得好车,让吉利汽车跑遍全世界”的汽车事业所带来的力量正在风中回荡,随时都可能爆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