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吉利汽车的明日之星
张小东
随着原油价格一路飙升,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厂家开始寻求新的动力方式,以解决能源短缺带来的危机,于是,混合动力、氢动力就成了汽车企业未来技术路线的重要课题。
混合动力:吉利未来研发的重大布局
混合动力车,就是在一辆车上同时使用汽油发动机或柴油机和电动马达,高速行驶时汽油机工作,而当车子在城市内低速行驶频繁起步时,电动机会自动工作。混合动力车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可以实现二者能量自动转换(发动机可以给电池充电,使多余热能转换为电能储存,减速及制动时能量回收给电池充电回收能量),其节油率能够达到30%以上,并可以大幅降低排放污染。吉利汽车涉足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是从2005年6月份开始的。这是吉利汽车技术研发方面的又一重大布局。
技术路线:混合动力研发的“产学研”道路
2005年6月30日,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上海华普汽车与同济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研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低排放混合动力轿车。根据研发规划,上海华普汽车和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成立项目合作委员会,并共同抽调相关研发、技术人员成立项目合作小组,并由企业为主导保证合作项目的具体实施。
这一项目以华普汽车中长期产品规划为基础,在合作开发的第三年,双方将完成混合动力商业化样车的试制;2007年上海国际汽车博览会,将呈献小批量试制和生产的混合动力轿车,实现中等和强混合动力技术,完全按商业化生产的全部混合动力技术的系统总成和相关零部件,并建成相关的零部件配套生产体系。
很显然,吉利的混合动力技术路线走的是“产学研”的道路,在没有国外技术支持和合资的背景下,吉利的研发路线只能是依靠自主创新和国内的相关的科研机构来完成。
华普——同济混合动力车型的研发试制将以成本全国产化为重要特色,项目将全面与本土供应商协作,上海华普发动机有限公司成为研发试制的核心“实验田”,而自动变速箱、空调等关键零部件都由上海周边企业供应。项目以企业产业化为目标,将带动民族品牌系统生产体系的形成和提升,成为上海“产学研”一体化的出色代表。这些也保证了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商业化阶段,将持有相当的价格优势。
在有了上海华普汽车与同济大学合作的经验之后,吉利汽车研究院的另一个混合动力项目也在悄然启动。
2005年9月8日,吉利汽车研究院的副院长智百年,这位新中国第一批汽车研究生当中的精英,将又一份涉及新能源战略的混合动力项目方案提给了吉利控股集团决策层,当天,这份《关于开发混合动力汽车及摩托车开发工程的立项并立即启动的报告》就得到了集团常务副总裁杨健批准。吉利决策者一致认为,市场机会瞬间即逝,看准了就必须立即行动。
对于这个混合动力汽车的项目,吉利计划以巨额投资,列入集团2006年重大专项,并上报国家科技部。吉利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将分3步走:2006年生产出功能性样车,2007年工装样车,到2008年小批量示范运行。
专家评价:吉利混合动力研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吉利走出的混合动力研发的第一步是具有相当战略意义的。同济大学校长万钢教授是“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规划组的组长。他认为,在传统汽车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20年,而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差距只有5年。他在当天的签字仪式上表示“此次混合动力轿车的研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战略措施。”
上海市科委主任李逸平等领导也参加了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他认为,此项目的启动是著名企业和知名高校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良好范例,将有利于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也有望此项目对今后上海乃至全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预言:吉利混合动力项目最有可能成功
吉利紧跟世界汽车研发潮流,寻求技术突破和占据话语权的新能源项目混合动力研发开始了“长征”。对于吉利混合动力项目的未来前景,全国乘用车联席会主席饶达认为,“吉利的混合动力项目是最有可能成功的。像通用、丰田这样的企业研究混合动力是从资本市场和全球战略来考虑的,像一汽、上汽、奇瑞这样的企业研究混合动力是出于政治目的的,而真正把混合动力当作一种技术,从经济实用型的角度考虑的只有中国这些民营的汽车企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