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性价比中国消费者最挑剔
所谓性价比,顾名思义,即性能与价格的比值。
昔日性价比首推外观、配置
最早在国内大力提倡“性价比”概念的当推2003年上市的北京现代伊兰特。2004年,伊兰特销量突破10万辆,在同级车市场中份额高达19%。2005年,伊兰特销量再创新高,继续蝉联年度单一轿车车型销量冠军。
随着众多欧系品牌越来越重视日韩系擅长的性价比,以及多款同级别精品车型的上市,使得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要求日趋提升。上海大众西北分销中心市场品牌经理张建坤认为:“车市发展之初,中国消费者更注重车辆的外观,随后是配置和价格。现在,已经有更多消费者懂得去了解汽车的技术含量,对汽车的制造工艺也开始感兴趣。可以说,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要求更高了,他们希望得到的已经不仅仅是外观、配置、价格这些外在条件,品牌含金量,发动机技术、制造工艺、保值率等诸多因素面面俱到。”
随着国人的汽车消费观念从单一的“中国式消费”,向细心研究汽车的综合性价比和均衡优势转变,2008年多款重量级新车上市,无不将新技术的使用、车体安全性,以及与消费者用车息息相关的售后服务成本等因素加入市场推广范畴。
今天打造没有短板的性价比
近期正准备将自己的座驾进行升级换代的车主杨先生告诉记者:“我们买车主要用来带家人出行和上下班代步,跟汽车玩家不同,不需要巨大的功率,而是更看重起步的加速度、刹车的制动性。另外,我们也跟公务用车不同,不需要七八个大座椅和各种奢侈的商务功能,我们会更多地考量安全性能,燃油经济性,故障率高低,维修成本等因素。”
可见,以杨先生为代表的大部分普通消费者更希望得到一辆各方面都很均衡,拥有综合性价比优势的车。尤其是在各品牌主打的A级车市,月销量过万的车型基本上都是以均衡实力取胜。卡罗拉在单项方面很难说有何特点,但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它的综合优势,刚刚上市的上海大众朗逸也是A级车市场均衡实力的集大成者。而一些在外形、功能、配置,或者油耗等方面发力不均、顾此失彼的车,则很难成为主流。
从对车辆综合品质的要求来看,中国人的确是世界上最挑剔的消费者。随着各品牌竞争的加剧和车市的发展,性价比在今天的车市不仅仅是外观,内饰、空间、安全性、科技装备、油耗经济性等指标均不能有短板。要想凭借真正的性价比打动市场,汽车厂家无疑要在车辆的综合竞争力上多下工夫。本报记者 黄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