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亲历了一汽、二汽、三汽的筹备和发展,他见证和参与了南汽的辉煌时代,年过八旬的李龙天说,他这一辈子并没有虚度。
口述 李龙天 整理 ABR记者 葛帮宁
李龙天鹤发童颜,这位年过八旬的老者给人的第一印象远比真实年龄年轻,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走起路来脚下生风。
1950年他从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原本被分配到河南焦作煤矿,却又机缘巧合地进入了汽车行业。当汽车工业筹备组负责人之一孟少农为每个人确定专业时,他又被分到汽车制造里一个专得不能再专的牛角尖专业——齿轮,并从此与之结缘。
与同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命运相似,他也经历过人生高潮和低谷。
分界点出现在1955年,当年他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在这之前他一直是厂里的旗帜和技术标兵。之后他因为讲真话,成为1959年党内反右倾时厂内工艺系统的两个重点人物之一,另一个是陈祖涛。
紧接着,他的身影又出现在二汽筹备组和三汽筹备组里。1981年三汽因“洋冒进”而下马后,他选择去了南汽。在十来年总工程师和两年厂长的职业生涯里,他亲历了南汽新老产品对接、换型和引进车型“三代同堂”的辉煌时期,亦引出了轰动一时的南汽“彩电风波”。1993年65岁时,他从南汽离休,在领导的挽留下,他又干了5年。
回忆往事,他笑言:“我干汽车工业最遗憾的地方,就是汽车业要起飞了,我却没有参与,只是干了前面这些工作。”但他亦同时表示,“这一辈子并没有虚度,干得最顺畅的是在一汽,也是我最出风头的时候,最有精神状态的是在二汽,值得回味。”
2009年10月11日,藉借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武汉会议之际,在王荣钧老人家的极力推荐下,《汽车商业评论》记者在武汉分两次对他进行了近4个小时的采访。以下为部分访谈实录。
进入汽车业充满了偶然性
我今年80出头,1928年我出生在上海,读小学二年级时,父亲调到南京工作,全家都跟着过去。1937年我正上小学三年级,抗日战争爆发,跟着家人逃难到了成都,就读于成都县立中学,这是四川的一所名校。
1945年抗战胜利,我正上高二,突然说同等学历可以考大学——报名也很简单,只要老师写个证明,就能报考。我们几个同学凑在一起商量:干脆去报名试试吧。
“我不去了,你们帮我报个名吧。”我说。
“报什么系?”
“随便。”我回答,“什么都可以。”
回来后,他们告诉我,报了西南联大机械系。那时大家都想学工科,因为可以“工业救国”。
万没想到却考上了。我印象中,我们学校只考取了两三人。可能是我运气好,正好考的是高二课程,对了路子。实际上小学和初中我都念得很糟糕,到了高中后才发愤图强,在班上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所谓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1937年抗战爆发,先迁到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西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所学校分别迁回北平、天津复校。
幸运的是,我们当时可以在这三所大学里挑选学校。我哥哥李华天在昆明,他建议说,学校要搬家,你也学不了什么东西,这一年干脆就把高三念完,然后到北平去念清华大学吧。
因此,他为我申请保留了一年学籍,我接着把高三念完。实际上也没心思念,因为已经考上了。至于机械系,我并不反感,但也不是很有兴趣。我的兴趣其实是建筑,很想搞美术建筑。但那时也无所谓专业和兴趣,这样1946年我就进了清华大学机械系。
机械系有个教授1948年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叫宋镜瀛,他开了一门汽车工程课,我们班上不少同学选修,我也是其中之一。就这样开始对汽车有所了解。孟少农当时也在机械系教课,后来去了解放区。那时机械系并没有汽车专业,直到1952年才开设汽车专业,并成立了汽车教研组,宋镜瀛是首任汽车教研组主任。
大学期间正好是解放战争时期,学校学生运动很多。经同学介绍,我参加了一个党的外围组织。后来中央文件划定属离休范围,我现在算离休干部,就沾了这个光。
1949年我念大三,当时北平已经解放,第一次参加暑假实习,我被派到沈阳的一个修理厂,拆装修理外国汽车。这时中国没有自己汽车,都是日本和美国留下来的。直到那时,我才开始对汽车真正感点兴趣,觉得将来应该干点和汽车有关的事情。
毕业时,我们是全国第一届实行统一分配的学生。我记得在一个大礼堂里,周总理给北京市全体毕业生做动员报告,要求大家服从统一分配。
大学生毕业,系主任最忙。他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成绩帮他找路子,写推荐信,安排就业。现在国家统一分配也就省去了他们许多烦心事。我们这批学过汽车的学生先到重工业部报到,拿到分配通知单一看,除少数同学分到汽车工业筹备组外,分到哪里的都有,甚至有的分到公安部。我被分到焦作煤矿。当是也挺高兴,反正学的是机械,到哪里都用得上。哪知,就在准备出发去单位报到时,突然又接到通知:学校里上过汽车课的20来名同学都重新分配到汽车工业筹备组。
后来才知道是班上的潘承烈等三位同学联名给毛主席写了封信,大意是说,既然我们学了汽车,为什么没有分配到汽车行业?信发出去不到3天,就收到了回复。那个时侯中国正好跟苏联签了156项援助计划,要建一个汽车厂,肯定需要汽车方面的专业人才。因为这个背景,我们这批人才被召回重新分配。所以我能到汽车业确实是充满了偶然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