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尖专业
我学汽车,结果从汽车设计到汽车制造,又到汽车制造里一个专得不能再专的牛角尖专业——齿轮
光有技术人员还不行,得赶快培训工人。
这时各地都知道我们有了这套设备,开始要求加工订货,做出来的配件主要供应摩托车厂,因为摩托车已经大量生产。一汽还调来一批高中生(女生为主),正好借此进行培训。
进步很快。在636厂干了一段时间后,清华大学又分来不少毕业生。作为苏联援建项目之一,工厂要扩建,636厂的总工程师从厂里抽调这批新人到北京专门搞扩建的工厂设计,我也被借调过去。我对工厂设计一窍不通,但真敢干。尽管刚学俄语,就要翻译俄文《百科全书》里工厂设计部分。
我估计636厂想把我留下来,汽车局领导知道后,当时正遇到綦江齿轮厂生产的齿轮质量不过关,准备组织一个工作组过去协助抓质量。就把我和张显初借调出来,再从天津汽配厂借调了搞热处理的一位工程师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去。
綦江齿轮厂是抗战时期在内地建的一个汽车修配厂,历史悠久。问题出在哪里?就是制造精度和热处理质量不过关。我们当时的水平也很低,好在刚学了苏联那一套工艺规程,帮他们修订产品技术条件、工艺规程、搞刀、夹、量具,还实地进行热处理操作培训。我们在厂里干了整整一年,直到质量问题基本解决,恢复正常生产后才回来。
问题解决得很圆满,大家都很高兴。
回到一汽时,在636厂的那些设备已经分家。这时苏联的产品图纸已过来了,我们就找了一块场地,开始组织试生产(一汽投产前三个临时生产车间之一),一切都很顺利。一汽开工投产后,苏联提供的格里森设备才陆续到达。试用后发现精确度不够,只能拿来做粗加工。再后来,全国机床厂都想仿制美国格里森设备,他们就把它拆解、测绘进行仿制,开始使用时还可以,但用不了多久就丧失了精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汽包建二汽,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广东黄浦港去接运从国外购买的一批格里森。那时美国对我国实行封锁,我们只能通过第三国——好像是波兰转口过来。二汽生产时用的就是这批转口的格里森。
1975年文革后期,二汽准备出车时,航空部、汽车、拖拉机以及机床厂的相关人员组织了一个小组去格里森公司,我是组长,当时去美国需经过三个副总理的批准,也是为了购买和学习格里森。
想想也挺有意思,我学汽车,结果从汽车设备到汽车制造,又到汽车制造里一个专得不能再专的牛角尖专业——螺旋伞齿轮。最后我还真去了美国格里森工厂,尽管只是一个800人的小厂,但却全世界有名。
我现在也是这个观点,你别看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汽车工业的高级配套却仍然跟不上。我们汽车厂水平都是世界一流,但关键设备却基本上是花钱从外国买来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