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1年年中,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便曾预测,2011年中国整体车市将出现负增长,将有400万辆左右的库存压力。而据华融证券首席分析师赵宇的近期分析表明,2011年1至11月,中国汽车的累计库存增加量超过158万辆,加上之前的库存基数,目前中国乘用车实际库存预计已超200万辆。虽未达到400万辆库存水平,但200万辆这一数字依然是近几年国内车市库存最高值。
200万辆的库存量几乎占了今年前11个月乘用车产量1300万辆的六分之一,这就意味着,厂家每向经销商发出6辆车,就有一辆车要压在经销商手中。厂家为了提升自有资金利用率将车辆压到了经销商手里,以达到加快资金回笼的目的。这种经销商被动压库的现象,成为了我们的车市转淡时的普遍规律。由于库存加大,经销商们的信贷费用在增加,这让经销商们“过得很苦”,但是由于在这个问题上经销商缺乏话语权,只能周而复始地演绎着这样的怪圈。
为了消化巨大的库存量,一个直接的市场反应就是搞降价促销。但是年关将至,又哪怕是把元旦和跨年度的春节也算在内,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降价促销运动,也不可能将这两百万辆车给消化完。于是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明年开年之后,对于这些库存下来的存货,还将要通过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消化。这对经销商们来说并不是件好事,而对厂商和消费者来说,压库也不见得是件好事。
首先对厂商来说,压库让他们在对产品线的布局方面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之所以会出现压库,是因为原来对市场的估计出现了偏差,甚至于是很大的偏差。而为了校正这样的偏差,厂商们往往会采取一些校枉过正的行为,使之在怎么样推出真正符合于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方面,又走出一些弯路,甚至于会使原来的战略方向乱了方寸,对于一种良性的市场发展来说会非常不利。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虽然降价促销可以使他们捡到些便宜,但是占点一时的便宜而买些自己并不十分中意的车型,过上一段时间之后一反思,会发觉这其实是一件吃亏上当之事。经济发展到了现在的这个份上,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发展到现在这个份上,第二次购买者需要买辆称心如意的车子不说,广大的第一次购买者,也应该是以自己中意的原则来做出选择为最好,而不是为了贪图一些一时的降价促销小利,而违背了自己真正追求的初衷。
对于一个大环境处于调整市道当中的车市来说,200万辆左右的压库也并非是什么可怕之事,但是对于厂商们来说,理性的发展规划当以是今后要着力考虑的问题。车市一好便过热,车市一淡便过冷,这是我们车市所难以摆脱的怪圈。经过了那么多次起落,或者说经过了那么多次大起大落的中国车市,应该走上一种稳定发展的道路。而厂商们在怎么样与时俱进地生产出些与现实的市场消费水平相匹配的好车,而少一些投机心理,当是我们这个车市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
授权状态:本文已授权给搜狐网独家刊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