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于空气质量的高度关注,让PM2.5治理成为今年北京市政府为群众拟办的35件实事中的“头等大事”。而为了保证这件大事能真正落实到位,北京市再次祭出“组合拳”——不仅全面启动了多部门、多警种整治车辆违法及尾气超标24小时联勤联动机制,而且还在全市设置了500多处检查点,检查尾气超标车辆。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治污“狙击战”中,大货车成为了被检查和治理的重点。于是,为了将大货车“拦截”在三环以外,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门联合了治安、环保等部门,从市界到城市核心区建立了三道防线,除了严格控制本地大货车闯禁行和尾气超标之外,更对排放不合格的外地进京货车实施劝返。
据相关部门统计,这套联勤联动机制启动不过3天,就已经滞留、劝返大货车多达2000余辆。新年伊始的治污战役,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可是,在笔者看来,这种通过“滞留、劝返、拦截”大货车来降低北京城区PM2.5指数的做法,还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作为此次治理污染物排放重要手段的“劝返”,站在北京市的角度来说,或许效果很直接很明显。但是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却难免有掩耳盗铃之嫌。试想一下,那些违法的大货车在劝返之后,其尾气排放依然超标;进不了北京市区,必然要绕行周边地区。在此过程中,北京市区的污染物可能会有所减少,但污染源却仍然存在。因此,此举非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空气质量,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环保部门认为,大货车严重影响了北京的PM2.5指标参数,所以禁止本地及外地大货车进入三环以内。可是,不让大货车进城,其装载的货物却要进城。这样一来,原来由一辆大货车装载的货物,就必须由载重量更小的货车分批转运。而经过这一道转运,是否会进一步提高货物进入北京城区的物流运输成本,进而推高物价?运输车辆数量的增多,又会不会给城市交通造成更大的压力?在治污的同时,以上这些也都是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再者,部分公众对于交管部门给出的“北京的氮氧化物污染源有33%来自柴油货运车辆”这一说法也有颇多质疑。在他们看来,将污染大气的“板子”完全打在货运车辆上,本身也有失公允。
按照一位网友的话说,柴油发动机本身应该比汽油机清洁。但是在国内,由于油品质量的问题,不仅柴油发动机的清洁性无法正常发挥,而且货运车辆的排放升级也遇到了相当大的阻碍。因此,要降低货运车辆的污染物排放,也需要两大石油巨头改变目前柴油质量“不给力”的现状。此外,一些公众也认为,在治理大货车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在北京数量庞大的公车上做做文章。
看来,要想把PM2.5治理这件 “头等大事”做到让百姓真正满意,单单将治污重拳施向大货车,显然还远远不够。整治大气质量,除了需要多部门联动外,更需要政府在决策时,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出发,均衡考虑各方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