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搜狐汽车

注册
车商宝|手机版|APP应用|网站地图|回顾|滚动|收藏首页
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汽车评论 > 产业评论

媒体评论:关于重新塑造汽车价值观的思考

2012年03月07日15:22
来源:青年参考 作者:颜光明

  提起汽车消费,现在谁都不会陌生。发展汽车也不再是新闻。统计显示,中国已经步入汽车消费大国,发展汽车已然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方式,至今方兴未艾,遍地开花,你争我夺,不亦乐乎。

  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说,全世界的汽车厂家都在忙着为中国提供汽车,谁都不愿放弃中国市场,竞相在中国扎堆淘金;中国的车企或非车企也争先恐后地与国外车企合作,或以不同的方式与名义整合世界资源为我所用。这些说法听上去振振有词,其实不然。尽管如此,内在目标却惊人的相似,看好汽车,能挣钱,来钱快,不仅利厚,还能出政绩。因此,汽车这个词成了近30年来最熟悉,最热议的词,也是最敏感的词。即便是今天,汽车依然是个备受关注的词。

  那么,汽车为何被熟悉,被热议,被敏感,被关注?

  核心还是价值观问题。即汽车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代表着什么?尽管在不同时代和背景下,或者说在不同的角度都会有一番说法,在动态中有了不同的诠释和看法。不过,汽车成了谁也绕不开的话题,也是现实中回避不了的问题,由来已久,这是事实。也许有人会问,汽车究竟是什么?事实上要回答得清楚并非易事,其复杂性和隐含的意思及代表的角色在当下的中国是在太多。

  “我们现在都在消费汽车,但也被汽车所消费。”这种困惑与纠结不止是需求,也有诉求。汽车已不再是汽车,在人们的思维里则是个“符号”,汽车被异化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

  回顾历史,汽车角色的演变大致分为两个不同时代下的表述,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前者是计划经济思维下的产物,后者是市场经济的需求。在乘用车方面,计划经济时代不允许私人拥有汽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大陆没有汽车消费的概念,发展轿车是被当做“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加以抵制,但它又被看做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专供少数人享用的待遇。就汽车产业而言,则是以卡车为主的业态。所以,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启动,国家对汽车的认识才开始转变,逐渐意识到它是发展经济的“抓手”,并将其提升到“发展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高度予以重视,汽车产业的重心也由卡车转向轿车,鼓励消费,即由过去公、商务为主的轿车市场转向以家庭消费为主的私人市场。这一变化在经历了长达20年的争论和思想交锋之后,终于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被“十万元家轿”所冲破。

  这种滞后,有人说这是与世界脱节。所以, 圆“轿车梦”,不仅普通百姓成为可能,也标志着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的到来,在意识形态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在汽车消费问题上获得了人人平等的权利,这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不能想象的事。

  轿车进入家庭,这是中国走向富裕的象征,表明与世界接轨的开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轿车从有钱不让买,到允许买却买不起;再从买得起却用不起的演变中,汽车消费始终作为“社会问题”凸显在人们的面前,拷问与反思从未停止过。而对这个产业的深层次思考,也从来没有使人轻松过,即便使今天已步入汽车生产大国,汽车消费大国,进入汽车社会,但还是感到不爽,甚至感到汽车对于全体国民来说还是一个“痛点”。原因很简单,主流汽车市场依旧被洋品牌所把持,汽车的核心技术并没有用市场换来,庞大的汽车产业在缴了昂贵的学费之后还是没有学到真本事,整个业态被形容为“缺钙的巨人”。

  国内主流汽车集团的核心技术依然在外方掌控之中。光引进不消化,或多头引进,重复引进,已经成了汽车行业的顽症。尽管也有 “合资自主”,但形成独立研发能力仍旧是奢望。在摆脱依赖,独立自主方面,国内的车企远不如日、韩同行自觉,在发展汽车业上我们所付出的代价要远比他们大。对于这种现状,过去有人曾这样描述,“纵向比,差距在缩小,横向比,差距在拉大。”如果深入了解,这样的格局至今还是没有多大改变。

  最近,汽车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原因是自主品牌进入公务车选用目录。在此景下,上海牌轿车和红旗牌轿车复出再度成为新闻。显然,背后所反映的则是“汽车要体现国家尊严”,涉及到文化自信,倡导怎样的汽车价值观的问题 。舆论显示,尽管公务车市场比例不大,但自主品牌准入意义不小,这对树立自主品牌信心和形象,改变汽车竞争格局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的作用。正如有识之士所呼吁的那样,“奔驰宝马撑不起国民的尊严”,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才能体现汽车消费大国的尊严。

  反思汽车业的发展与变化,应清醒地意识到,汽车既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一种物化的文化。尤其是代表“国家队”的汽车企业,造车不能简单看作创造利润的手段,还要体现国家的意志,以改善民生为己任,把生产老百姓买得起、用得起,又能能体现尊严的国民车作为战略目标,将发展自己的民族汽车工业,实现强国梦作为历史的使命。所以,在激烈的汽车竞争和汽车全球化的环境下,重新梳理汽车价值观对制定汽车发展战略,倡导健康的汽车消费,提升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纵观世界汽车巨头起家和成长的历程,几乎都与生产国民车,改善民生,拉动经济,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他们影响了一个时代,甚至代表了一种文化和自信。如福特T型车“给国家装上轮子”,成为不断被复制的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甲壳虫则成为德国经济的活化石,至今都被德国人津津乐道,看作是件值得自豪的事物;再比如,菲亚特500的复活,对意大利人来说,这不仅给他们带来美好的回忆,也是表达了一种文化自信;同样,雪铁龙2CV所反映的是法国人会生活的另一面,其设计充满了情趣和浪漫,令人难忘。此外,像卡罗拉,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曾经都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至今还在输出它的市民化消费理念等。

  须知,上述这些车型都是小车,但不因善小而不为,最终都成就了一些车企强盛的源动力,甚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产业,铸就了一个企业的生命力,体现了一种价值观。有鉴于此,汽车的困惑和纠结就不难破解,关键还是回到造车的出发点上,体现怎样的价值观。也许,这是个苛刻的要求,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如此繁荣的地步,就不得不提文化和价值观!否则,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位?

  □本报特约评论员 颜光明

(责任编辑:李欢欢)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 您的姓名: 性别:
  • 手机号码:
  • 选择品牌:  
  • 所在省市:  
A6719|B7843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导航

SAA搜狐车会

汽车品牌

实用工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