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Ⅲ油到国Ⅳ油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等到花儿也谢了,而2012年屡屡发生的油品质量事故更让消费者很受伤。油企进步太慢,遗憾。
粗粮遍地,这是“升级换代”之后的汽车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实。新车上牌已经从2011年7月1日开始要求必须达到国Ⅳ排放标准,然而相匹配的燃油却在国内大部分地区难以觅获。除北上广等少数大城市国Ⅳ油以外,其他地区想普遍用上国Ⅳ标准油还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国Ⅳ排放标准需要油品硫含量50ppm以下,但市场上的燃油硫含量居然高达1000ppm左右。油品质量滞后,严重影响排放标准的实施进度和实际效果。国Ⅳ排放标准以上的车辆燃用不达标的油品,必然会导致尾气后处理系统过早劣化和失活,达不到应有的环保效果。而如果在“车油”相配的情况下,至少可以减少10%的有害排放。
油品升级不能到位、城市灰霾天日益增多,PM2.5细颗粒物的四处飘荡损害百姓健康,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大幅增长。
车用汽柴油亟待“升级换代”,迫切需要进一步降低硫含量、改善油品质量。
油企的不作为,也让汽车消费者们蒙冤。2012年国庆节前夕传出有关部门酝酿对汽车征收排污费。油企不思进取,排污费的板子却欲打在消费者的身上。“别人感冒我吃药”,令人啼笑皆非。
但“两桶油”却稳如泰山,哭穷、涨价两不误。2012年油价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四降四升”折腾之后上涨依旧,游走在8元的边缘。
从“6元时代”到“8元时代”,油品质量却不能与时俱进的同步提升,依然故我。油企们甚至造出了颜色迥异的同标号燃油,引发发动机积炭过多等异常故障的“熄火门”,遭到广大消费者和主流媒体的纷纷吐槽。
评论人士一针见血的指出,油品质量标准长期以来与汽车排放标准不匹配,不是油企没有掌握相关技术,而是他们担心升级成本大幅上升,因此安于现状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但油品质量事关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改善、民众的身心健康,从源头治理、减少污染,那么就必须提高燃油标准和品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和百姓。
要解决油品升级滞后的问题,就需要打破油企“自定规则”、“自说自话”的利益圈子,赋予环保部门更大的话语权,使其肩负起既管理机动车排放又管理油品质量的职责,加快燃油标准的制定,并切实加强生产和市场环节的监管。
2013年希望更多的汽车告别吃粗粮,能够“喝上”更加清洁的汽、柴油。
(本文为搜狐汽车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