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2月零售火爆、市场平稳
近日车市零售火爆,尤其是入门级车型的零售极为火爆。从我们跟踪的厂家终端零售看,很多厂家的12月零售较11月增长40%左右,由此形成终端价格小幅回升,但厂家依托较充裕的产能储备实现了供需的相对平衡。
二、厂家产能过剩有利于满足市场的波动需求
1、车市淡旺季需求波动巨大
这两年的入门级车型的12月零售基本都是比7月零售高出50%以上,而且是在冬季的11月-1月的零售持续拉高,形成剧烈的月度需求波动走势。如果厂家没有充裕的产能储备,则难以应对春节前的旺销局面,市场价格的波动也会剧烈很多。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渠道的逐利性,在冬季需求暴增之时,如果厂家没有强力的资源供给,则渠道库存就会大量消化,而库存在低于正常水平时,提价销售就是合理的选择。在竞争环境下,厂家希望市场份额最大化,因此不会容忍渠道的价格过度上涨而损失销量。毕竟销量提升带来的产业链的利润是大幅增长的,而终端提价只是带来经销商的进销差价的大幅增长,产业链没有从旺销中获取合理的利润。因此厂家必须要提升产能实现旺季的产能供给相对充足。同时由于入门级车型的消费周期性差异,厂家必须要提早建立经销商库存的储备,这也是淡季的入门级车型库存偏高,但到旺季这些库存就快速消化。
2、入门级家轿的波动最明显
举例A0级车自主品牌的11年零售75万台车,平均每月零售6万台车,但渠道库存一般保持在10万左右,平均在1,7倍左右。这个概念就是淡季的零售不足5万台,此时经销商库存在2倍以上,而旺季时零售达到10万台,此时经销商库存只有1倍的零售。由此很多区域市场的淡季是促销5%以上,而旺季基本是平价售车,而且挑选的余地都不大。
库存储备和产能充裕才能控制市场价格剧烈波动。考虑到运输时间和冬季的道路异常延迟风险,厂家必须在旺季加大生产,同时在淡季保持经销商的较高库存,这样才能有效平滑需求的波动性压力,实现市场供需的平稳。
三、国内首次购车特征决定入门级车型必须产能过剩
我们总在担心产能过剩,其理论很多是国外成熟市场的理论,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都知道国外市场则是换购为主的市场,淡旺季的需求波动不会类似国内首次购买用车的节前购车冲动。因此用国外的简单的产能考虑国内市场的特殊现状是有问题的。同时我们还有庞大的公商务购车群体,这些公商务群体是考要预算购车的,其购车时间与私人的节前消费完全是不同周期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出租的更换是选择在最淡季换车,这样的换车带来的停工损失最小。
这也是为何合资企业的产能利用率相对偏高,而自主品牌的产能利用率年度平均总是偏低的问题。
我们不能总在淡季喊产能过剩和厂商矛盾,而旺季时供需紧张而让消费者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