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自主品牌面临巨大的困难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自主品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说,在市场向下走的时候,自主品牌走在前头;而当市场掉头向上的时候,自主品牌却在殿后。
中汽协秘书长董扬表示,未来3年内,自主品牌的生存状态将处于低谷,必定会有部分企业难以为继。有的媒体报道说:"一股对自主品牌的悲观看法正在汽车业内蔓延。"
这里面讲的是"三年内部分企业难以为继",现在还没有"难以为继"。所以自主品牌还没有到最困难的时刻。
国家信息中心资李伟利处长认为,自主品牌目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二是消费升级造成的低端车市场收缩;三是合资品牌不断下探产品价格、网点铺设,瓜分自主品牌市场。
这里讲的都是外部因素。造成自主品牌困境的内部因素是什么呢?
首先是研发投入不足。国务院《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要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重点骨干企业达到3%以上",这个要求其实不高。从全球汽车企业研发费用对销售额的占比来看,最高达到11.3%,平均4-5%。2009年汽车工业全行业研发投入规模460.6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只有国际汽车企业平均水平的一半。
其次是产业结构极为分散。目前,我国有各类车辆生产企业1300多家,其中汽车整车企业有171家(按集团统计77家)、摩托车120家、专用车900多 家、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35家。在这1000多家企业中,有一批企业多年来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产量极少甚至没有产量。2011年,国内汽车行业前十家汽车集团的产业集中度达到86.71%,前十五家集中度达到94.49%。这说明大量汽车处于小规模,甚至零产量状态。而所谓的国有大集团基本靠合资企业的利润过舒服日子,难以自立。
第三是高度依赖政府保护。在入世之前,我们设立了最高超过200%的关税,对进口汽车实行许可证制度,对外商投资汽车行业也有种种限制,即使是入世,也为汽车行业争取了若干年的过渡期,留下了25%的关税,设立了合资企业50%:50%的最后底线。但是自主品牌仍然难以"在党的温暖的环保中茁壮成长"。
饶达先生认为:"自主品牌不能为市场提供所需的国际先进技术,是导致品牌形象低的最重要的原因。有些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厂家在品牌商标上,形似而神不似地模拟国际汽车巨鳄的商标,或者采用多品牌战略,但是这些都没有明显的提高自主品牌的形象。眼下虽然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持续扩大,但中国汽车的品牌之忧还会进一步显露出来,唯有在足够有竞争力的产品大量投产后,再进行品牌提升,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才能正式跻身于世界舞台上。"
本文独家提供给搜狐汽车,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摘。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