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之后,自上而下的一股清风传遍各地,各行各业面对这种新气息也应声而动,曾经饱受诟病的公务车改革也在这股新风气下走进深水区。本周举行的全国两会很可能就是一个新台阶,一只脚早已经迈进公务车市场的自主品牌正亟待凭借这阵浪潮迈进另一只脚,一场破冰高端公务车市场的运动正在悄然进行。
不过,与下面欢快的讨论和热烈的期待形成对比的是,合资品牌车型长期霸占公务车市场的这块“厚冰”的融化速度并不快。但为了杜绝或缓解“车轮上的铺张”,以及贯彻“轻车简从”的亲民执政作风,公务车采购的大门必须毫无顾忌地向自主品牌打开,以迎接真正的新公务车时代。
公务车要接地气
2011年底,工信部发布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的“双18”条例,提出对公务车进行改革,要求一般公务车的排气量从2.0升降低到1.8升,价格从25万元降低到18万元。并且允许日益强大的自主品牌替代合资品牌产品,上汽、一汽和长安等一些车企凭借在造车技术及实力上的积累,开始步入公务车市场。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让自主品牌公务车采购依然是“叫好不叫座”。于是,在各方的呼吁和持续推动下,去年2月,国家主管部门继续发布《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目录》),《目录》首次将合资车型排除在外,入选的412款车型全部为自主品牌。
如今,在中央政治局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后,各省相继出台公务用车执行规定和实施细则,多个省级党委政府出台文件规定:领导人换乘公务用车,需选择国产自主品牌汽车。新公务车时代似乎由此来临。但面对多年来形成的惯性和各种利益的交错,想要传统势力快速退出并非易事。国内证券投资机构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超过20%的政府用车仍为奥迪品牌,奥迪A6为主导车型称霸高端公务车市场。
不过,在上层“亲民执政”和“务实低调”的转变发展中,公务车“官本位”的思想必将渐渐退去,去标签化、去官车化,让“新官车”更亲民、更接地气是大势所趋。只有各级官员以切身行动淡化等级感,真正拉近与百姓的距离,方能有效落实“节俭亲民”和“低调务实”的政策,更多地实现社会和谐与民心所向。
自主正在全面提速
在“去标签化”的转变过程中,大力鼓励和支持自主品牌进入公务车市场既是国际惯例,也是行业和国家发展所需。因为“汽车梦”是“产业梦”下重要的一部分,对“产业梦”的实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汽车梦”的实现,是推动“产业梦”实现的重要力量,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汽车梦”的实现,不仅能让国人信任和选择自主品牌,也能让世界相信和认可我们的自主品牌。
目前,自主品牌企业无论是在车型种类上,还是产品技术和性能上,与合资品牌产品的差距都不是很大。甚至在品质与售后保障上,像上汽荣威、吉利帝豪和北汽等自主品牌车型,也与合资品牌不相上下,宅捷修开创的售后服务先河和北汽E系列的首个汽车三包甚至都赶在合资品牌前面。荣威950等新近推出的高端自主产品彰显的造车实力,已经并肩如君越、帕萨特等合资品牌车型,如今包括一汽红旗、上汽荣威、北汽绅宝和长安睿骋等自主品牌还正在以更快速度、更小差距接近以奥迪A6为首的豪华车。
随着自主品牌自身技术和产品的提高,各方对自主品牌的期望和信心也日益增强。目前,在上海、江苏、山东的领导干部用车中,出现了荣威750的身影,荣威W5还进入了中央部委采购车阵营。北汽的绅宝D系列虽然还未上市,也已经提前被地方政府预订。种种举动都表明,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人群对自主品牌的品质和认可度在提升。
但是在自主品牌大力杀入公务车市场的过程中,不应再出现“跑马圈地”的现象,这种画地为牢的做法只会像电动车推广一样各自陷入困境。而应该效仿出租车采购,允许各采购方的自主化取向,各凭所能竞争上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鼓励和促使自主品牌企业继续提升制造水平和造车技术,让自主品牌早日走向世界。
■ 观察
可能性和必要性
多家自主品牌车企代表均表示,近几年,就自身实力而言,自主品牌车企无论在产品种类、品质还是售后服务各个链条上都有了较大进步,产品能够满足公务车需求,这使得自主品牌车企角逐公务车市场有了可能性。
除了自主品牌产品自身满足条件外,政府出台政策支持也将加大它们进入公务车采购领域的可能性。目前,业界消息称,探讨了多时的公务车采购改革细则很可能在今年两会后出台。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公务车采购自主品牌车型肯定是趋势,但公务车采购自主品牌需要一个过渡期,不能操之过急,一般都会在车辆更新淘汰时再换购自主品牌汽车,否则在用车辆直接淘汰,将造成资源浪费。
至于自主品牌攻克公务车采购的必要性,各车企意愿的强烈程度不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车企代表称,入围公务车采购更多的是示范效应,给企业不会带来太大的经济回报。但官员用车对整个民众的消费有一定的带动效应,该车企代表举了奥迪为例,奥迪销量的成功跟其曾经的官车形象有很大关系。另一位车企人士则认为,对于企业而言,面对任何一个新兴的消费市场都会积极去准备,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