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中,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逐年升高。截至2012年底,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9309万辆,私人轿车5308万辆,汽车的千人保有量超过20辆。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方法,我国已开始进入汽车社会。汽车社会里,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更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人的空间属性的扩展和精神的延伸。
与此同时,我国目前正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以及国民经济水平整体上升、城乡基础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汽车消费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大。预计到2020年时,我国汽车保有量有可能达到2.7亿辆。
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 |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与道路、环境和能源相关的各种矛盾,如行车难、停车难、阴霾天数增加、汽油供应紧张的现象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蔓延。汽车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从顶层设计到管理秩序重建,从产业健康发展到合理消费引导,从城市管理到城镇化发展的全面综合规划。
问题:汽车保有量剧增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衍生矛盾日趋尖锐
汽车的普及推动了城市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整体运行效率。但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衍生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一系列矛盾,如汽车与能源、大气污染、交通拥堵、城市乃至城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暴露无遗且日趋尖锐。
1、保有量的增加使汽车的普及与石油消费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石油供应时有紧张。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从2.29亿吨增加到4.39亿吨,几乎翻了一番;石油对外依存度从30.2%提高到53.7%。按照2009年国内汽车单车年油耗2.14吨计算,预计到2020年时,我国汽车用油将达到5.4亿吨。依80%的出油率计算,相当于2010年时我国石油消耗总量的1.5倍。这无疑会对国家能源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2、保有量的增加使汽车成为国内大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大城市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密集,机动车保有量大。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也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给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带来巨大压力。2011年,我国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为2404.3万吨,其中机动车排放了637.5万吨,占总量额26.5%。根据《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2)》及清华大学相关研究测算,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已成为我国大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3、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使城市建设、中心城路网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使交通拥堵日趋严重。我国人口众多、公共资源相对紧张,大多数城市道路建设滞后、公共交通体系不完善、停车场成了稀缺资源,道路,建设及配套设施赶不上汽车业的迅猛发展。目前,在我国近700个中小城市中,道路总长不足20万公里,却要容纳全国90%以上的机动车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严重。现在北京每1.46个家庭就拥有1辆小汽车,其它大城市,如上海、广州等交通状况都不容乐观。这种矛盾使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陆续出台了汽车限购、限制汽车使用范围等方面的政策。
4、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汽车文明和交通道德缺失的冲突明显。轿车的便利与舒适影响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汽车文明和交通道德的缺失,又进一步加剧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乱开、乱停、硬加塞,车和人抢道等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有车族”的自私和狭隘.缺乏社会责任等,给汽车带来的文明笼罩一层阴影。我国的万车死亡率高达6.2,日本的万车死亡率仅为0.77,美国则是1.77。同时,我国的交通事故致死为27.3%,居世界首位;美国为1.3%;日本为0.9%。
5、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于汽车交通所需空间资源的矛盾。我国的可耕土地有限,假定中国有朝一日达到人口总量接近一半的人每人拥有一辆汽车,汽车总量将增加到6.4亿辆,6.4亿辆汽车需要铺上沥青的土地面积将接近13万公顷,而目前这些稻田可年产1.22亿吨大米。汽车交通除占据巨大的土地资源之外,还极大地消耗着众多宝贵而有限的资源。包括制造汽车的各种原料、材料。任何一种地球资源实际上都是有限的,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不可再生的,汽车的发展正在与人类争夺有限的资源。
6、许多地方城镇化过程中未能有预见性地应对汽车保有量增加带来的社会问题。目前,各地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但对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所带来的交通等问题的预判不足。新建城镇的道路、公共交通体系、停车场等建设不尽如人意,赶不上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许多地级城市和县城的上下班高峰期也出现交通拥堵,与汽车有关的“城市病”已初见端倪。
综上,现阶段国内与汽车有关的各种矛盾,已成为仅次于房地产的重大社会问题;其复杂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要高于房地产,已成为影响我国长远战略利益、社会经济效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处理不好,势必会影响民生、阻碍汽车及其相关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目标:建立和谐汽车社会 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和谐的汽车社会,从而促进汽车产业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在现有政策及正在制定的政策之间,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调整,以进一步优化汽车社会的政策环境,并通过相关的政策加以引导,把汽车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抑制到最低,使国民可以更多地享受汽车文明。
要实现这个目标,在能源、环保、公共安全等方面都要有立意更高的战略规划,并有更贴近百姓生活的、体系化的法制体系和政策规章的配套完善。如加快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建设;推动停车场建设,规范停车收费,交通换乘枢纽应建设大型停车场所,方便换乘公共交通工具,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规范和促进二手车一市场和汽车金融的发展;普及汽车知识和交通法规,提高司机和行人的交通意识;大力提倡小排量汽车,提高汽车发动机的升功率等。
建议:从顶层设计出发 全面规划汽车社会综合治理举措
汽车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从顶层设计到管理秩序重建,从产业健康发展到合理消费引导,从城市管理到城镇化发展的全面综合规划。这之间,各相关部委和基层政府部门如何协同运作、行业机构应该发挥怎样的职责,国民教育有需要怎样的补课,都需要通盘重新考虑规划。
为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汽车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建议如下:
1、中央政府在制定与汽车有关的政策时应该以汽车社会为出发点, 建议政府注重汽车产业政策与汽车社会政策的兼容性,以实现兼顾产业发展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
政府关注的重点应当从汽车产业转移到汽车社会,从未来汽车社会的角度关注汽车产业。政府在制定与汽车产业有关的政策时,应当从社会稳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为出发点,重点认真关注汽车技术,尤其是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进展以及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既优化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产业,也要建立一套与之对应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公共交通福利、保障市民健康、优化城市规划、保护弱势群体等为主体的公共福利导向型的社会政策体系。
2、中央政府出台新的产业政策,在顶层制度方面明确今后10~20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和汽车社会建设的方向。
国家在1994年和2004年两度出台产业政策,对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提纲携领的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汽车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但与10年前相比,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有了根本改变,今后的发展要在汽车社会的大环境下进行,应再次出台产业政策。
3、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在鼓励汽车消费的同时更加主要引导节约使用,并加强汽车节能管理制度的建设,切实降低燃油消耗量。
鼓励私人购买汽车,但经济手段调节私人驾车出行比例,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同时,严格执行有关燃油消耗量限制的规定,提高单车燃油经济性。
4、将交通战略和运输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中,实现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协调发展。
加强城市规划的前瞻性,改变城市功能区过度集中的局面;把加密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作为当前交通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此提高城市中心区的交通运行状况。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时,对新建城镇应更为科学系统地围绕汽车社会的需求进行综合规划。在总体规划中,必须将公共利益与公共交通福利置于首位,按照系统、科学、有机的原则,规划各种不同的道路空间、停车空间、居住空间、休闲空间、工作空间、商业空间,从而达到解决或缓解由“汽车社会”引发的各种矛盾。
5、建议健全交通安全政策法规,规范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培育健康的汽车文化,实现人、车、社会的协调发展。
交通安全立法要立足于全方位,既包括交通工具的使用者,也包括交通工具的提供者、交通的管理者和所有可能会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让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要加强交通执法的效果和力度。
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等多种形式,引导国民树立节俭、适度、可持续的理性消费理念。
建立和谐汽车社会不仅是汽车社会的主旋律,也是汽车与社会发展的终极追求。汽车企业要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安全、环保、节能三方面下足功夫;广大汽车消费者做到理性、文明消费:政府部门提供法律、基础设施等消费保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信和谐的汽车社会会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