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初至今,中国人可以说正式过上了车轮上的生活,从城市到乡村,拥有一辆汽车已经成为几乎大多数家庭伸手可及的目标。而在城市的富裕阶层,一个家庭甚至拥有几辆款式不同、功能不同的轿车。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从2000年末的1608.9万辆到2012年末的12089万辆,几乎是10倍的增长。可以说,中国人是踩着油门加速走在这个时代的道路上。
汽车作为一种现代交通工具,从其诞生的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便捷、高效、时尚等意义。自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汽车生活就一直是西方国家先进、文明、发达、富裕的象征,而当人人可以拥有汽车的这一天终于到来的时候,中国人便再也抑制不住买车的热情,购买汽车成为这些年最热门的消费,汽车工业也一跃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然而,当中国家庭拥有了汽车,并且纷纷将汽车开上了大街小巷之时却发现中国式的汽车生活远非人们所想象的如此轻松惬意。
汽车副作用 让社会压力重重
在中国,有关汽车的各种问题正不断地产生,困扰着已拥有汽车或准备拥有汽车的家庭。
首先,是不断变窄的道路和日益拥堵的城市。拥有汽车的人们不但没有享受到交通的便捷,反而成为了交通拥堵的制造者。在我们的首都,一场雨或一场雪就可以使整个城市成为一座巨大的停车场,几百万民众一起上演了一出“堵城”大戏。
其次,是不断恶化的空气。虽然汽车制造商称空气污染并非一家之过,然而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元凶之一的事实却是公认。近期,很多城市被污染的空气笼罩的消息经常被曝光,于是“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一时间成为了网络流行语。
此外,就是中国人在使用汽车时都会遇到的“三高”问题:高油价、高税费、高风险。中国油价早已和国际接轨,甚至超过世界最发达、最早进入汽车时代的美国,然而绝大多数拥有汽车家庭的收入却远未达美国平均家庭收入。中国汽车税费,仅在购置环节中,车主通常需要支付至少32%的各类税款,而美国不到10%,日本约为总价7.5%,英国则只占2%左右;而上海车牌拍卖的价格已跨越9万元大关。在全民开车的时代,为迅速获得驾驶资格,各类驾校速成培养出的“马路杀手”成为道路安全重大隐患,我国每年因车祸死亡十万多人。
以上种种问题,在直接或间接考验着中国汽车消费者承受能力的同时,也在拷问着我们的消费者和管理者:汽车时代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
注重短期利益 令汽车社会“浮躁”
对个人来说,有车意味着生活半径的扩大,意味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但对一个城市或国家来说,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会使经济效率直接地提高、会使经济价值在流动中扩大、会使经济发展在通达中趋向平衡、会使国民素质全面提升、会使国家实力得到实质上的进化,这才是车轮上的生活之真正意义所在。
然而,部分国民习惯于追求攀比,追求如同狂欢似的消费;部分管理机构又缺少长远的规划和对发展趋势准确的判断,整体利益往往会让位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往往会让位于短期利益,为了追求GDP而牺牲了环境。这些都使我们的汽车生活最终变得不那么美好。
反观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人们早已跨越了私家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尤其是在都市,人们自觉抛弃私家车而改坐公共交通,甚至把自行车作为日常交通工具。而汽车更多时候所扮演的角色是为周末休闲、假日出游而准备的。同时,所购买的汽车也并非一味追求排量、价格,而是讲究个性、舒适。从追求品牌,变为注重实用;从追求排场,变为注重节能,这种观念的转变与政策有关,与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有关,也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有关。
成熟的经济发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浮躁,求真务实;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让人们不局限于个人利益,增强社会责任;而所有这一切的基础又取决于政府的明智决策,如何正确引导消费,合理投入社会资源,这才是中国人能否真正享受汽车时代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