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美国A123公司将被中国万向公司收购后,最近又有消息传出,美国电动汽车公司菲斯科(Fisker Automotive)正在对多项收购要约进行权衡考虑,其中包括来自于中国两家汽车公司的要约。
“科技创新”倒在沙滩上?
科技创新,让美国在新兴产业的推动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作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其对电动汽车技术的储备也非常重视。通用汽车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推出EV1,并进行批量化生产销售,发展至今历经二十余年。从技术上来看,无论是整车产品,还是动力电池技术都有了很大进步,可是在商业化运行方面,拥有强大研发团队的美国,并没有实现实质性的突破。
日前,美国能源部公开表示,2015年前部署1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无法实现。早在2011年,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能源部公布了拟采取的三大举措:一是价格激励,将抵税政策改为直接返现;二是通过新的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三是通过竞争性拨款激励社区投资建设电动汽车基础设施。
无论是经济基础、技术研发、产业环境,还是政府推动力度,美国的情况都处于全球第一梯队,为什么仍然难以真正实现电动汽车规模化的市场发展?原因显然不是科技创新的实力。
从电池行业技术名列前茅的高科技企业A123被中国企业收购,到电动汽车公司菲斯科(feisker)准备被收购,反映出来的核心问题是,当下美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市场商业化发展受阻,纯技术公司无法获利,难以维持下去。
更为严重的是,这表明业界认为,不仅是现在,而且在未来几年时间里相关企业都没有盈利的前景。否则的话,在美国的投资环境下,假如三五年内企业就能发展起来,那么投资人和金融机构就会跟上。如今,连美国政府都不背这个包袱了,说明从政府到行业都认为企业短期内不可能走上盈利的正轨。而这一切反映的核心问题就是,商业模式与推动方式出现错误。在发展电动汽车产业问题上,单纯追求车辆产品技术突破,是不能让电动汽车产业的商业价值体现出来,反而会造成企业倒在沙滩上的局面。
重构商业模式是出路
从全球几十年的市场发展来看,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没有真正将电动汽车市场化。其核心原因就在于电动汽车产业的特殊性,它不像其他新兴产业,只需要靠科技创新、功能领先就能赢得市场。传统产业拥有固定的商业模式,游戏规则已被市场接受,所以只要科技创新就OK了,只要功能领先就能赢得市场。而电动汽车产业现有技术创新超越不了传统汽车,又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因此亟需重新构建商业模式,这就是它的本质问题。
由于找不到正确的发展模式,产业的商业价值就无法体现,虽然汽车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都有自己的国家计划,也有强大的汽车企业、优秀的电池企业如A123,但这么多年由整车企业单打独斗推动的方式仍然发展迟缓。
目前,已有的国家计划更多的是从车辆产品的技术角度,来考虑如何回收成本、建立电动汽车的量产体系,而没有从车辆产品与电能供给配套的商业模式来解决市场问题。因此,如果仍然沿袭现有思路, 2020年绝对形不成规模化的市场和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1] [2] [下一页] |